江塘清水港塘浦

第三章 江塘清水港塘浦

甬江被誉为宁波的“母亲河”,古称大浃江,是宁波市境内的入海河,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甬江得名于奉化江上形似覆钟的甬山,“甬”字也成为宁波市的简称。通常所说的甬江,指的是姚江和奉化江在宁波市中心三江口汇合后至镇海口入海的下游河段。潮起潮落,流过沉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流过曾经淌血的伤痛记忆。

甬江是浙东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上丝绸之路启航地。早在唐宋时期,甬江就是外国来使与贸易商团通往中原的必经通道。据史料记,唐天宝十一年(752),日本孝谦天皇(718—770)派出遣唐使乘三艘大船从大浃江(甬江)口至明州,为首次抵明州的日本遣唐使船队。会昌二年(842)春,李邻德商船自明州港经大浃江口赴日本,为赴日贸易的最早记载。建隆三年(962)十月,高丽国王遣广评侍郎李兴佑来宋朝贡,因登州为辽所阻,遂航海至明州,再转道至汴京。淳化三年(992)十二月,阇婆国(今印度尼西亚)国王穆罗荣遣陀湛率船六艘,取道定海(今镇海),从明州到汴京朝贡。天圣元年(1023),台州商人陈维志等64人,自明州航海往高丽贸易。宝元元年(1038),明州人陈亮与台州人陈维积等147人从定海出发,航海到高丽贸易。熙宁七年(1074),高丽使者金良来朝,为远避契丹,要求不走登州,改行明州朝贡。

随着国外使者的到来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淳化三年(992)四月,原设在杭州的两浙路市舶司迁至明州,置市舶务于定海(镇海),后移明州。咸平二年(999),设明州市舶司,与杭州、广州市舶司合称“三司”。

由于外国使者来往日增,元丰元年(1078),明州命定海县(今镇海)建使馆,曰“航济亭”,在定海县城东南四十步,作为高丽使者往返赐宴之地。为促进两国友好往来,朝廷还命明州打造万斛船两艘,名为“凌虚致远安济”和“凌飞顺济”神舟,并遣安焘、陈睦自定海出使高丽。船至其国,万民欢呼出迎。建炎三年(1129),宋高宗赵构航海避金兵,定海“航济亭”被金人所毁。元丰二年(1079),朝廷规定,商人去高丽贸易资金达5000缗者,须向明州市舶司登记、具保,领行照,无行照者按走私论处。次年又规定,限唯明州市舶司可签发去高丽、日本贸易行照。元丰八年(1085),再次规定,非明州、杭州、广州三市舶司,不得签发去南海诸国的贸易行照。

浃口(甬江口)为历代重要军事要地,东晋时有浃口之役。隆安二年(398),王恭之乱爆发,世奉五斗米道的孙泰以为晋祚将尽,乃以讨王恭为名,私聚徒众数千人,准备起事,后被会稽王司马道子父子发现。司马氏诱斩了孙泰与其六个儿子。其侄孙恩逃入海岛,聚众百余名,立志要为伯父复仇。隆安三年(399),孙恩卷土重来,曾三入浃口,攻克会稽。隆安六年(402)三月,临安太守辛景出兵讨伐孙恩,孙恩战败,赴海自沉。

镇海古称浃口,也是因大浃江而得名。传说,有条大蛟从四明山穿山越岭向东而来,随后洪水汹涌澎湃,直从招宝、金鸡两山之间流入大海,被后人称为“大浃江”。海上有座岛屿叫“蛟门”。胡湜《蛟川竹枝词》道:“蛟门两扇豁长天,遥引穿山一脉烟。”古时,大浃江(甬江)上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帆船在甬江上行驶需候潮汛,涨潮时入江,退潮时出江。

据史书记载,甬江口自东晋以来历经大小战事40余次。明代以后,成为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等主战场之一,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用自己的血肉,凝聚成不畏强暴、抵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为后人留下了一份生动形象的爱国主义教学题材。

如今,甬江上架起九座大桥,第一座是横跨在甬江出海口的招宝山大桥,如彩虹凌空江上。九座大桥造型各不相同,将宁波的城市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给宁波城市带来活力。清晨,喷薄而出的红日映照着巨大的桥身,如同横卧云空的钢铁水泥长虹。入夜,华灯初上,甬江沿江景观带的灯光与大桥的灯火交相辉映,两岸高楼的霓光色彩倒映在江中,似一幅巨大的水彩画,让人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