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寻觅纤道影
纤道一般是沿河岸而筑的,如果了解了镇海的河流水路,也就可以知道镇海纤道的大概分布了。
经过宋朝以来的历代开挖,镇海境内的河道逐渐形成了以“三横两纵两濠河”为主干的水乡河道网络。所谓“三横”,就是三条由西向东的河流,即从南向北依次为前大河、中大河和万弓塘河。
前大河是从镇海县城外西南面、靠近甬江的张
碶村开始,沿甬江北岸一直西进到宁波府城外的时属镇海县的白沙,继而到达姚江北岸的桃花渡口,途经虹桥、五里牌、渡驾桥、清水浦、朱家桥、半路张、路林、三官堂、孔浦等村,全长约13千米,这是一条镇海县城直接连通宁波府城的大河流。根据民国《镇海县志》记载,前大河在宋淳祐六年(1246)之前已经存在,它是镇海区现存明确的最古老的大河。从民国《镇海县志》记载中看到,此大河以前称为夹江河,后来才叫前大河。前大河的名字来源有两个,一个是从地域上来说的,此大河是过去镇海县江北区域最南边的一条水道,按照中国坐北朝南的传统文化,习惯上称南为前、北为后,故将此大河称为前大河;另一个是从时间上来说,这条最古老的大河,对后来的人们来说,它始终是以前的大河,所以称它为前大河。
于明代开掘的万弓塘河东起俞范的嘉燮亭接后沙河,北连澥浦大河,途经棉丰、南洪、湾塘、岚山等村,全长9.8千米。万弓塘河是因挖泥筑建万弓塘成河而得名,又因万弓塘是当时镇海县最北面的第一线海塘,故又称此河为后塘河。万弓塘河流经南洪村与甸张港相交,甸张港西起贵驷三五村,东北经甸张村至新泓口,是沟通万弓塘河与中大河的重要河道,它原为泄洪小浦,1922年冬旅沪县人颜梅生独资修浚,始成甸张港。这座嘉燮亭,是20世纪20年代重修后海塘后建造起来的长方形四角钢筋水泥亭。

嘉燮亭

西大河、中大河由此汇聚
据民国《镇海县志》的记载,邑人见此河位于前大河与后塘河中间,故形象地称之为中大河,并一直流传至今。中大河发源于镇海西部的山区,其有两支源头,一支是汶溪港,另一支是慈江边的化子闸。这两支源头汇合于黄杨桥后,往东流经长石桥、骆驼桥、贵驷桥、万嘉桥、迎师桥等村镇和古桥,直至镇海县城西门外的平水桥,全长23千米,东西横穿整个镇海区,在镇海区至今仍为最大最长的河流。河流东端支流白龙洋在张
碶与前大河相沟通。关于中大河的形成时间,目前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在明朝以前,另一种认为在宋朝。
中大河横贯整个镇海区,推动全区建成密布的水利网络。从上游下来,薛家河、长应河、江北河、英雄河、香山港,或南或北,往大河的两边撒开去。在与西大河交叉后,有箭港、周林港、官仓港、郭家港、柴家港、万弓河、前大河等连通。由于它跟另外两条大河连接,于是浜子港、鹭林港、塔前港也就互相沟通。所谓“两纵”,就是两条南北走向的河道,即由东向西依次为西大河和北大河。
西大河北起澥浦新漕跟,经觉渡、堰头王、骆驼桥、团桥、洪家、压赛堰至宁波江北岸三宝桥,从北到南依次沟通了万弓塘河、中大河和前大河,全长20千米,原为镇海南北向航运要道。它因地处镇海西部而得名,又因处于骆驼镇东面也被称为东大河。

西大河
北大河是镇海西部最大的内河水道,它南起镇海区与江北区交界线上的化子闸,北至镇海最北面的澥浦大闸,沿途经过薛家、马家桥、金家池、滕山、三七房等地,全长近17千米。北大河也是一条十分年轻的水道,它是在2005年9月镇海西部实施姚江东排镇海段治理工程后,通过治理旧河道,开挖新河道,并连接新旧河道,于2007年建成投用。姚江东排镇海段治理工程是镇海有史以来最大的内河整治挖掘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改善镇海全区的水利环境和航运条件发挥了重要作用。北大河建成后,原来的蟹蛏港、沿山大河、澥浦大河等河道,成了其中的地段性河道。这里提到的蟹蛏港,是一条形成于明朝之前的古老河港,是过去河头乡通宁波、庄桥的重要河道。后来蟹蛏港接纳于薛家河,北起杜郭,南经新堰头薛家至蟹蛏桥入中大河,长2.4千米,均宽16米,均深1.4米。
镇海县城在明洪武二十年(1387)拓建时开掘了城外濠河。这条城外濠河,起自城外东北角的招宝山下,止于西城角的后海塘,全长为2.9千米,绕城墙外流经镇远门、南薰门、清川门、武宁门和向辰门,其中在武宁门与向辰门之间的平水桥汇入中大河。城外濠河至今仅留两段,即东北角招宝山下的莲池和西北角自来水公司的蓄水池,其余都在20世纪80年代的旧城改造中被填平造屋建路,其遗址相当于现在的城河东路、城河西路和苗圃路东侧。
镇海古城内还有一条城内濠河。这条城内濠河,又名古濠河或南河,它起自城区东南部的城隍庙后,向北经武衙桥、陶鲍河头旋西穿嘉定桥(即濠桥)、尚书桥到仓河头,再向北过总浦桥、永安桥、迎龙桥、谢家河塘,穿过八里桥,来到向辰门,全长700多米。这条古濠河分别在清川门和向辰门边侧的两个水门汇合城外濠河后,进入中大河并入镇海河网。在20世纪80年代,武衙桥至陶鲍河头一段因建房所需而被填平,现存河长仅580米。
古城内的濠河北边还有一条河道,称为北河。这条北河东起金向任弄,西经仓前桥折北过戴衙桥至官河渚,再往西经童官人桥、方官人桥,旋南出通济桥沿竺家弄与中河合流,由水门桥出城入濠河,全长1600米。后来官河渚以东河段因年久失浚淤塞,官河渚以西河段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填河建屋,河长大为缩短。
镇海内河经过近千年的演变和发展,在形成以“三横两纵两濠河”为主干河流的同时,也使总河道达到了43条、总长度达到了304.6千米,形成了覆盖全区的内河水道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