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登村里矮凳桥
爱登村现属镇海区骆驼街道妙胜寺村,原村名叫“矮凳桥”。据《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记载,爱登村系原行政村名,位于骆驼西南4.5千米,村委会驻地爱登而得名,下辖爱登、老新屋、西河刘家、西河钱家、乐家和沈家6个自然村。行政村合并后列为有历史片区地名存查。新中国成立前后属新驷乡。1950年6月属妙胜乡。1956年2月属团桥乡。1961年10属贵驷公社,名爱登大队。1983年改制属贵驷乡,称爱登村。1985年属贵驷镇。
爱登桥在村的东面,东西跨河,俗名矮凳桥,当年桥面狭窄,桥栏形状如翻转的矮凳,所以有了这个特别的名字。矮凳桥原先是架在长水沟上的木桥,木桥经过风吹日晒,时间一长就全腐朽了。清嘉庆年间,村里人集资在原处修建了一座单孔石梁桥,取名为“里人桥”,又名“矮凳桥”。该桥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由乐汝成出资重修,条石结构,桥面宽1.74米,单孔,长8米,宽2米,改名为“爱登桥”。“爱登桥”建好后,“矮凳桥”村名也从历史上消失,从民国《镇海县志》开始,该地名记载为“爱登村”。
爱登桥两侧有石护栏,护栏两端设方形圆头望柱。桥墩长石柱上刻有文字,桥南侧的桥联为:爱此风光好,登临气象雄。此联首字正好嵌进“爱登”二字。桥北侧的桥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联句取自唐代诗人王湾最著名的诗《次北固山下》,是诗人乘船沿江而下,途经镇江北固山时,面对滔滔东流的江水,有感而作,既寓乡愁,又寓意境开阔。
两侧桥栏上的“爱登桥”三个字,为方椒伯所书。方椒伯,名积蕃,骆驼镇柏墅方村人。生于光绪十一年(1885),卒于1968年。方椒伯是桕墅方氏家族中第四代经商领袖人物,也是近代宁波帮的主要核心人物之一。
光绪三十一年(1905),方椒伯在家乡创办了培玉两等小学堂,任校长。1913年当选镇海县议会参议员。1923年当选上海总商会副会长,主持会务。上海沦陷后,保持民族气节,拒绝出任伪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能书法,初学欧体,继以张猛龙碑为摹本,方整挺雅,颇有风格。方椒伯善于吸收新知识,且勇于开拓创新,逐渐改变了一些叔辈守成的作风,使方氏家族得到更好的发展。
乐汝成是爱登村人,早年赴上海做学徒,后被人称“罐头大王”和“饼干大王”,是上海泰康食品厂的创办人。1914年,赴山东济南创办泰康食品有限公司,以宁波菜风味凤尾鱼、黄花鱼、油焖笋等制成罐头而畅销,成为最大的华资罐头厂。抗战时期,他把企业总部搬至上海,以“福”字作商标,生产“泰康”牌饼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产销联营的大型食品企业。乐汝成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后,不忘报效桑梓,曾为上海四明医院、镇海同义医院、爱登竞进小学校出资赞助,修爱登桥时更是应承资金不够由他包底。
据史料记载,矮凳桥村最早居住者为余姓,从庙隔河余家迁入,余姓先世于清康熙年间由福建迁入定居中大河西,隔河与浮林庙相望。老余家曾有这样一句俗话:“本地分居有八,宁波还有半条老街。”在清末,余家好多人外出经商发达后,在宁波买下半条街,六房分居八处:大房居大市堰,二房居骆驼桥,三房居矮凳桥,四房、五房在港塘、白墙,六房居庄市万嘉桥,还有假山头余家。余家以耕读传家,大市堰的余鸿潮,在北京城经商发迹后,捐纳入仕候补盐提举。同治六年(1867),余鸿潮出资在东华门甜水井头购民宅44间,改建成京师镇海试馆,主要用于供上京赶考的士子们食宿。他还在家乡建义塾,后其子将义塾扩大,改办浚智学校,为镇海县办学堂之始。他还多次出资为家乡铺路、修桥,修庙宇。民国四年(1915),爱登村余经惟也在余经悌别墅内创办竞进小学。
村史有记,自余姓搬来“矮凳桥”后,乾隆年间,本地的刘姓、钱姓也来这里落户,因宅西边有河,统称西河刘家。道光年间,沈姓从慈溪沈师桥迁入。同治年间,乐家从江南小港搬到这里来定居。光绪初,团桥胡姓、外地曾姓也搬到这里来安家。自此,众多姓氏家族聚集混居,经过几代人的奋发努力,这里便成了绿树流水环绕,风光秀丽的自然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