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海城内古桥多
镇海县城面积虽然小,但城内自然水系发达,对城市的供水和排水有重要作用。翻查民国《镇海县志》,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与水、与桥有关的地名:河塘龚家弄、卖盐桥、水门桥(一都二图)、干碶桥、白家浦、淡水井头、新桥头、刘衙桥东、刘衙桥西、水门桥(一都三图)、濠桥头、仓下河、艄工弄、武衙桥……这些朴实无华的地名,记录的是丰富的地理信息和往日的市井气。
人群聚居处,有水必有桥。无论是宝庆镇海县治图、嘉靖县治图,还是光绪县治图,县城内的水系非常明显,尤以光绪县志图上所标注的古桥最为详细、形象。可惜的是,翻遍由镇海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的《镇海文物大观•招宝山卷》,除了位于现在的镇海中学内的泮池和泮水桥,竟无其他的古桥得以著录,实在是可惜。
镇海学宫泮水桥 位于镇海中学内大成殿前。南北向跨泮池。为旧时镇海县学宫内循古制、遵礼仪的制式建筑。古时入学称“入泮”,泮桥即学宫桥。
镇海县学宫始建于北宋。宝庆《四明志•定海县志》载:“皇朝雍熙二年,主簿李齐始建先圣殿于县东二十步。至道元年,令冯琏增修。崇宁中,诏天下行三舍法,因增广为学宫。建炎四年,毁于兵。绍兴八年,令章汝翼改建于县东北半里。庆元元年,令韩永德重建大成殿,历三令始备,讲堂曰‘明伦’,久亦圮。嘉泰四年,令商逸卿撤新之,邑人胡大任、黄君中益地以拓学区。”
学宫泮水桥始建于南宋。宝庆《四明志•定海县志》载:“嘉定四年,令崔端学乃创立四斋,曰‘育英’,曰‘养贤’,曰‘升俊’,曰‘达材’。米有廪,祭有库。叠石为泮水桥,设重门于桥之外。戟门内新列两庑。八年,摄守程覃捐缗钱四百,委主簿摄县事戴栩于明伦堂之前护以仪门,后立直舍三间,辟小学斋曰‘求益’。环泮水之岸,皆甃之。”
“泮水”,即学宫之水,形如半璧,以其半于辟雍(辟雍,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而设立的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取四周有水、形如璧环为名),故称“泮水”。
镇海学宫泮水桥系三座并列的二墩三孔石砌梁式平桥组合而成,其形制与慈城孔庙大成殿前泮桥基本相同。宁波现存古学宫泮桥尚有4座,其中:慈城、镇海学宫泮水桥为石砌并列三座梁式平桥;奉化、宁海泮桥为石砌单座拱桥。
镇海学宫泮水桥中桥长6米,宽2.4米,高1.1米,中孔跨径2.4米,边孔跨径1.6米。边桥形制与中桥同,但体量略小,其长为5.7米,宽1.4米,高1米。桥墩为四根分列并排直立石柱,石柱顶端覆盖一块长方形石板作枕梁石以承接桥面。桥面用长条石铺设,中孔桥面平直,边孔桥面向桥头端下斜。桥面两侧各有3块石桥栏,4根望柱。中间一座桥梁中孔桥栏外侧刻有阴文楷书“泮水桥”三字。泮池成弯月形,周围有石栏,石栏柱头和泮桥望柱顶端均雕饰覆莲。现泮池及泮水桥系1990年由镇海有关各方集资重修,旧志所载“设重门于桥之外”的重门早已荡然无存,然在清末洋人留下的照片中尚可见其旧貌。
镇海学宫泮池这口小小的水池,曾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过厚重的一笔。
道光二十年(1840)五月,英国对华发动鸦片战争,并从广东延至浙江,六月英军首次攻占定海。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月,两江总督督办浙江军务钦差大臣裕谦赴镇海军营督战。同年八月十七日,英军再度攻陷定海,其后兵锋直指宁波门户镇海。八月二十六日,镇海甬江口军事要隘金鸡、招宝两山相继失守,在镇海城破的最后关头,裕谦在学宫祭拜毕投泮池殉节,为亲兵所救,于次日在余姚服毒自尽,时年49岁。
泮水桥东北有梓荫山。道光二十一年(1841)闰三月,林则徐虎门销烟后,被罢职发配新疆前,奉旨以从四品衔戴罪赴浙效力,曾于山后蛟川书院小住,并与驻地官员共同谋划海防大计。半山有邑人为清抗法名将总兵吴杰建的“吴公记功碑”亭。山东北脚岩壁上镌有“惩忿窒欲”四个大字,字体厚重沉雄,历代诸志多记为北宋鄞令王安石所书,实为南宋镇海水师统制山西冯枋于嘉定庚辰(1220)所书(见民国《镇海县志•金石》)。其旁置有附近建教学楼时出土的宋代武将雕像3尊(据旧志载,原4尊。今一尊不知下落),雕凿精致,造型生动。

泮水桥
泮水桥北约30米处有孔庙大成殿,保存尚完好。桥南学校大门外有旧学宫砚池。泮水桥东南有朱枫烈士故居。朱枫系中共地下情报员,为完成国家统一大业,1950年牺牲于中国台湾,其故居不时有人去凭吊。
镇海学宫泮池为镇海重要海防遗址之一,1989年被公布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东门浦桥 曾名“第一山浦桥”,在招宝山南麓,建于清代。1952年改建为混凝土、石条混合结构,二孔,长8米,宽3.5米。桥下有闸,原为城河入甬江的出口处。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沿江东路和城河东路建成,城区排水系统改道,遂将东门浦填塞,东门浦桥被拆除。
戴衙桥 在原后大街东端。始建于明,以明初驻定海戴姓卫指挥使衙门驻此而得名。清光绪三年(1877)重修,条石结构,一孔,长3米,宽3.5米。1987年间,后大街拓宽延伸至港务新村时,北河填平,桥遂废。
濠桥 曾名“嘉定桥”,在鼓楼南面古濠河上,始建于后梁开平三年(909)。民国初重建,桥额“承德桥”,为混凝土结构桥,一孔,长8米,宽5米。1998年拆旧建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宽40米,孔径8米。
总浦桥 曾名“善庆桥”,正名“总铺桥”,在鼓楼西路与胜利路相交处,始建于宋,因时县城邮递总铺设此而得名。清乾隆十五年(1750)重修。民国初改建为混凝土结构,一孔,长5米,宽4米。1987年因扩建胜利路而改为涵洞。
迎龙桥 在胜利路,胜利路社区东侧,建于明代。1979年改建,混凝土结构,一孔,长3米,宽2.5米。20世纪90年代后期,胜利路社区办公室改建时,废桥为道路。
新桥 又名“洞桥”,在龚家弄口,始建于明。清光绪八年(1882)重建,一孔,长3.5米,宽3米,条石结构。1987年兴建胜利路时,填河废桥。
通济桥 又名“刘衙桥”,在后大街中段,始建于明,清嘉庆、光绪间重修。桥西北侧称“刘衙弄”,系明初从征有功、世袭卫指挥使刘宁的后代子孙建衙门于此,故名。1980年改建,混凝土结构,一孔,长8米,宽5米。1987年间,因后大街拓宽重建,改为涵洞。
西长营弄桥 又名“西水门桥”。在西长营弄北端内城河上,建于清代。在2000年改建拓宽西长营弄时,该桥重建,桥宽14米,桥洞孔径8米。桥西侧建有节水闸,控制城内河道之水位。
车梳桥 在童李衙弄内城河上,建于明代。1967年改建成混凝土结构,一孔,长3.1米,宽4.8米。2000年,因三角地道路拓宽翻修,重建该桥,桥面宽14米,孔径6米,石柱护栏,系城区景观式桥。
平浪桥 又名“晏公庙桥”,在马贺弄内城河上,建于明代。晏公庙祀主晏戌仔,元初江西人,殁后显灵于江湖间,明初封为平浪侯。庙旁建桥曰“平浪”。2000年改建,混凝土结构,单孔,长6米,宽14米。
八里桥 在三角地内城河上,始建于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重修。条石结构,一孔,长3米,宽2.5米。古时,内城河东起梓荫山,向西至此长约8里,故名。这座桥在1999年改建为混凝土结构,桥宽6米,单孔,径宽6米。
平水桥 在苗圃路中段中大河上,建于明代。1997年重建,混凝土结构,桥面宽30米,单孔径宽8米。为大西门口通往工农路、城河路的主要道路。
社坛桥 在顺隆路北端的中大河上,始建于明,因桥堍建有祭神的社稷坛,故名。1982年改建,混凝土结构,一孔,长8米,宽4米。1999年重建,桥面宽12米,桥洞孔径8米。是大西门路通往顺隆路的主要通道。
市西桥 俗称“贸易桥”,位于城区马贺弄与童李衙弄之间的西街中心地段,桥长约4米,宽约6米,桥上南侧筑有佛龛式土地堂,桥跨内城河通小南门火门(即南水门)河上。据南宋宝庆《四明志》载:“桥在县西二里,唐开元中(约726)建。”为镇海县城最早建的桥梁。因桥处古城西侧,故称之为市西桥。20世纪60年代拓建西街时,桥废。
镇海县城除了以上现存或曾经有的古桥外,当时的镇海城门外还有几座吊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