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大河上话古桥
前大河,古称“夹江河”,又名“颜公渠”。古代前大河起自县城西门外,延至宁波江北岸桃花渡。宋淳祐六年(1246)制帅颜颐仲征役工疏浚,宽五丈,深一丈二尺。明嘉靖、清康熙和民国年间都曾疏浚过。
1954年,庄市又发动全线挖掘。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前大河自张
碶以西至清水浦大闸段全线贯通,清水浦大闸以西至白沙段,多被学校和工厂占用,河道间隔断绝。这条河自镇海发电厂节制闸至中大河段,计长2300米,自2003年开始列入清排保洁河段,由专人管理。
由于古代前大河为县城到宁波府城的水路通航要道,故其航运地位较为重要。在前大河上古桥也很多。
广镇桥 曾称“庙桥头”,或称“澜浦庙桥”,在张
碶社区前大河上,始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1986年改建,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跨径8米,宽4米。1995年,随着进村道路的改建拓宽,该桥重建,桥面宽12米。
洪桥 位于蛟川街道虹桥村,南北向架在前大河上。始建于宋淳祐六年(1246),为挖掘前大河时建。新中国成立后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单孔桥,长16米,宽6米。
虹桥 曾名“义庆桥”,在蛟川街道虹桥村,南北向架在前大河上。始建于元。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重修,当时朱氏重修桥时,见虹霓现于云表,乃易名“虹桥”。条石结构,一孔,长5米,宽2米。1990年,由虹桥村出资改建为浆砌块石结构,长12.8米,宽4米。
西归桥 位于蛟川街道五里牌村,南北向架在前大河上。这座桥为王氏先祖王煦于元代元统二年(1334)任定海(今镇海)县尹时所建。王煦登天历年间进士,祖籍川东万县,见元朝政不纲,于是归隐。当时因回川之路中梗,欲西归故乡不能,于是退居五里牌,傍前大河北岸四面环水处造宅,为方便出入,建桥曰“西归”,寓意思念故乡,想西归。石桥建成后,本县教授胡世佐作《西归桥》诗:“新筑河梁不日成,西归二字作桥名。势魁吴越三千界,路接云霄九万程。病涉里邻承惠泽,频来车马乐升平。公由此地安身后,拟统槐庭显世英。”清咸丰初,桥将圮,于咸丰六年(1856)时由族人捐资鸠工重修,将桥向东移丈余,桥基坚固,桥面宽阔,桥梁高峻,为让纤夫不打桥门,桥墩上下筑有台阶,数月后桥建成,横卧在前大河清流之上。在桥上登高四望,南邻大浃江,北达澥浦,东接第一山浦碶,又称东门浦碶(旧称王家碶),西接桃花渡口,舟楫往还于其下,终宵不绝,为乡之胜迹。后人又有《西归桥》诗:“石桥横水半沉浮,字勒西归寄思深。蜀道崎岖行不易,登临聊慰故园心。架石为桥跨大河,西归两字足摩挲。地当五里关冲要,但见行人若织梭。”民国初,王氏族人为安全考虑,在环河建桥数座,均置有钢筋门楼,日开夜闭,成为该地桥梁的特色。现遗存之西归桥为条石结构,单孔,长6米,宽2米。
仁里桥 位于五里牌村前大河支流上,东西走向,单孔,孔径长3米,宽2米,条石结构,坐栏望柱,桥墩完整坚固。“仁里”出自《论语•里仁》“里仁为美”,故后世称风俗淳美的乡里为里仁。萧统《治明山宾》诗有“筑室之道旁,置宅归仁里”之句。

渡驾桥
渡驾桥 位于蛟川街道渡驾桥村街前,南北向横跨前大河上。相传此桥建于北宋初(960—963),原为木桥,由郑姓所筑,始名“郑家园桥”,后又更名“杜家桥”。南宋初又重修为石板桥。相传康王赵构因金兵南下追击,从临安出逃到渡驾桥村时曾过此桥,为纪念此事,更桥名为“渡驾桥”,寓意宋高宗赵构东逃时曾跨越此桥。桥条石结构,单孔,长4米,宽2.4米,两旁置有护栏。这座桥民国时修过一次,1951年又修了一次。
堰桥 又名“堰桥头”,位于蛟川街道渡驾桥村西南侧,此地古代有浦通甬江。始建于宋淳祐六年(1246),制帅颜颐仲挖古浃江河(前大河)时筑堰节水。清光绪十六年(1890)重修。民国初废堰改为单孔条石结构桥,长4米,宽2.5米。
镇西桥 位于蛟川街道清水浦村,南北向架在前大河上。始建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条石结构。1974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桥,单孔,长12.4米,宽4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