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西集镇贵驷桥
贵驷桥集镇,古称“耕渔庄”。元泰定间,宦裔刘复卿由慈城骢马桥迁此定居,建贵驷桥,筑贵驷堰,繁衍成族,遂以桥名村。这座使集镇得名的贵驷桥,位于贵驷集镇街中,南北向架在中大河上。据传是刘氏先祖希望子孙驷马高车,显达亨通之故。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贵驷桥年久失修,里人刘蔼、刘世显出资重建为拱形石桥。重建之桥宽3.6米,踏步南面23级,北面21级,桥面两侧石砌桥栏,桥墩下筑有拉纤步行走道,构筑古雅壮观。同治年间刘氏先后又建贵元(又称里洞桥)、贵显二桥,均承此意。
1966年4月,为改善河道排水,并通行车辆,改建为单孔钢筋混凝土结构桥。1992年1月,在整治中大河时,又进行移位重建,桥长39.1米,主桥长18.9米,三孔,主孔径10米,桥面宽8米。
贵驷桥于民国十九年(1930)始建驷桥镇,属西管区。后多次变迁,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称新驷乡,直至新中国成立。1950年6月称贵驷镇,之后行政区划又多次调整。
贵驷集镇因地处水陆通途,自始贸易兴盛。据当地老人介绍,至民国时,贵驷桥集镇已相当有名。原贵驷桥为单日集市,北有憩桥集市,南有妙胜寺集市,均每逢二、四、六、八、十为集市贸易日。1935年1月,县道镇骆路建成通车,从骆驼桥站起点途经贵驷、后施、俞范至镇海县城,这大大方便了鄞镇慈三地人们的出行。这条县道建成前,原镇北古道必经之路的憩桥集市非常热闹,山南山北的过路客商来往不绝。县道公路建成后,憩桥集市开始显得冷冷清清。而南面的妙胜寺集市,因1941年4月日本人飞机炸毁民房6间,“四一九”镇海失守,街市也开始衰退。使得去憩桥、妙胜寺两地赶集的人都奔向贵驷集市贸易,原本单日集市改为天天开市,贵驷集市越来越热闹。特别是逢年过节,人头攒动,行人如织,小贩们沿街叫卖,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贵驷桥老街临河而筑,在中大河的北面,以桥为界,桥东称东街,桥西称西街,全长800多米,都是单面街道。商铺林立,市井繁华,小桥流水,船楫悠悠。街北旧时多为刘氏民居,有二十多条小弄由麻石板铺成,窄长而纵横交错,一条接着一条,巷巷相连,曲径幽深。小弄从四面八方向老街延伸,布满整个集镇。弄内有简陋小屋,也有楼屋,青砖灰瓦的木结构连排屋,高低不一,参差不齐,一排连着一排,紧紧依偎。小弄深处偶尔有几处古韵旧貌的石基青砖、青瓦粉墙建成的高墙大院,门额的砖雕、灰塑都十分精致,古色古香,有其独特的魅力。
据《宁波市镇海区地名志》载,街后有“祠堂弄、后房弄、潜安弄、后宅弄、三十房弄等”。其中有两条以店庄命名的弄,一条叫方德心弄,又名小四房弄,弄口旧有方德心药店,比较出名,后称方德心弄。另一条叫三和弄,弄内开有三和堂钱庄,因钱庄生意红火而出名,俗称三和弄。地名志记载的内容也印证了贵驷桥集镇昔日的繁华。
提起贵驷集镇,离不开刘氏家族。刘氏家族有一支后来徙骆驼桥半西刘村。至十二世孙刘昂在明永乐八年(1410)自白沙迁至县城稍弓弄。分支有骆驼桥刘杜、汤家池、井头刘、河头新堰头、后施、海甸、爱登、双斢、沈葛刘屠、汉塘、城关、江南山下等刘家10余处。
刘氏家族注重教育。清末废科举,兴学堂,刘氏族人刘崇照出资创办“宝善学堂”,学堂名引用《礼记•大学•楚书》:“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其目的是让乡里子弟继承中华民族善良美德,民国改为“宝善国民学校”。宣统二年(1910)刘氏族人刘奂又出资创办“驷桥学堂”,后改为私立“宝善第二国民学校”。1927年,族人刘建坤发动旅沪同乡刘传镐等募资建造新校舍,受到贵驷籍旅沪商人们的积极响应,新建中西式新校舍,如今尚存。1929年更名为驷桥小学。1946年后曾改为新驷乡中心国民学校和驷桥代用中心国民学校。当代杰出的中国生物物理学奠基人贝时璋院士、著名的信息处理技术专家林永年院士都曾是宝善学校的学生。
当时,两所宝善学校的经费,均由刘崇照承担,所需的经费逾万金。刘崇照,谱名颐翘,字初芗。清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中二甲十五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任江苏盐城知县,有“刘青天”之称。光绪二十七年(1901)服丧尽孝还乡,历任乡约局县教育会长、六县地方自治会董事等职,颇有政绩,辛亥革命时被推为镇海县民政长,旋为民国镇海县首任县知事。刘崇照的故居在西街河对面,“庭院深深深几许”,当地人称“太史第”“太史弄”。
旧时的贵驷桥位于镇海西面,以借邑港为界,港东称镇西,港西属慈东,称宁波镇北贵驷桥。现在的贵驷桥位于镇海中部,距宁波约13千米,镇海城西约10千米,东连蛟川街道,南与庄市街道接壤,西靠骆驼街道,北与澥浦镇相邻。地处江南水乡,河港交错。中大河经骆驼桥至贵驷桥后分两条支流,一条穿越贵驷桥向东流,另一条往南经妙胜寺、大寺堰后折东在镇海城西汇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