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渡遗迹古洞桥
秦山古洞桥横跨在镇海西部山区秦夹岙村溪坑上。据镇海县志记载,相传秦始皇东渡取长生不老之药,路过此地,当地文人为纪念这一史迹,把原欹头山改称为“秦山”,故称秦夹岙村。村内现有居民100余户,300多人。光绪年间《慈溪县志》载:“唐时已有夏姓宦族居此。”亦称夏家岙,是镇海区有史可据的最古老村落之一。
另有记载,徐福率众从秦山村翻过达蓬山,下海东渡日本。志载:“秦始皇东游,欲自此航海达蓬莱仙境,故名。”明清间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游达蓬山时曾作《海市赋》,认为所谓“蓬莱”乃是“海市”。他在《达蓬纪游》诗中,有“东尽观沧海,往事一慨然。浪中鼓万叠,鲸背血千年。何物秦始皇,于此求神仙”之句。亦有传说:秦始皇自己并未来此,因方士徐福说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于是秦始皇就遣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由达蓬山下海乘楼船去蓬莱,求长生不老仙药。现达蓬山近处有“秦渡庵”等遗迹;据有关“徐福”专题研究的部分人员考证,这里是徐福去蓬莱唯一有据可考的启航地。这里的秦姓居民,俨然以始皇后人自居,也不无渊源。

秦山古洞桥
秦始皇确实多次东巡,以威慑各地豪强、访求长生不老药和宣扬德政。历史上比较确切的记载,秦始皇携丞相李斯和少子胡亥,从咸阳出发,渡汉水,至云梦泽,上九嶷山祀虞舜。后龙舟顺长江而下,在安徽当涂东登岸,走驰道,抵海盐,再由水路至余杭。《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这也是秦始皇最后一次东巡,结果驾崩于平台(河北省境内)。这次告别巡游是在公元前210年。
先秦时代,浙北苏南一片沼泽,港汊纵横。秦始皇的巡游,一路上都是大兴土木水利。在金陵,将东南宝华山、东庐山的溪流归并,开掘了秦淮河,导水北入长江;在嘉兴,堙塘为陂,在太湖东南面开凿了河道,沟通了长江与钱塘江;在海盐,曾建驰道,筑海塘,古称秦塘。
从这些史料可见,秦始皇的巡游时间长、规模大,沿途征用民役无数,耗尽国力和民力,弄得民众怨声载道,但也正因为他的暴政,让许多浩大工程遗惠今人。秦始皇既然到过会稽,自然也不排除他到过秦夹岙。
据镇海文保部门初步考证,古洞桥建成于明末清初,桥长7.3米,桥面宽2.3米,桥高3.2米,孔径3.6米。构建桥梁所用的鹅卵石每块大小相近,形状底大头小,工匠从底部往上堆砌,经过巧妙的角度设计,摆放恰当的位置后,两面桥基渐渐合拢,形成完美的圆拱。最后在桥面中间嵌入一块定型的鹅卵石,起到支撑的作用。整个建筑过程不使用一丁点黏合物,桥拱粗拙但显率性豪放,浑然天成。据文保专家介绍,此类石桥清朝时期的宁波地区山区一带较为常见,能如此完整地保留下来的不多,再就桥的跨度、桥面平坦度而言,工艺为中,然古、稀为贵。
除了古洞桥,村内另一最大看点,就是遍眼所及的鹅卵石砌筑而成的村居。据镇海区文保部门考证,这里的鹅卵石建筑有二十多幢,包括主屋、厨房、灶披间、鸡舍、围栏等,成形年代为明末清初。与石桥相比,鹅卵石房屋的选材则较为随意。
鹅卵石古洞桥、鹅卵石农舍、鹅卵石村道,秦夹岙鹅卵石建筑的出现,为镇海地区古村落的起源提供了历史考证和依据,也填补了镇海建筑史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