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古驿二百里
东南北三面环江海的镇海县城,也有两条向东向南的古驿道。向东的驿道是出县城的东门至招宝山,这是镇海最短的一条驿道,大约只有两里路。向南的驿道是出县城的南门,渡过大浃江(甬江古名),经江南地区的浃江铺、孔墅铺、辛岙铺、长山铺、陈华铺、穿山铺后,再折南经竹岭、门堰铺、郭巨铺、㢀头铺、㢀誎铺、昆亭铺、慈岙铺,一直到鄞县的孤岭铺等。这是镇海最长的一条驿道,大约有两百里路长。渡过大浃江后,是现在的北仑区域,而那时属于镇海县境。
在明朝初期的洪武二十年(1387),朝廷为防止倭寇侵扰,把昌国县(现在的舟山)并入镇海县,这样镇海县的区域之大,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到清初康熙二十六年(1687)后,才将舟山重新从镇海划出设为定海县,持续长达三百年。于是镇海在这条向南古驿道,经过穿山铺时,便分岔折东,涉海抵达原昌国县境内及各地,越发延长了这条古驿道的里程。
这是镇海县唯一一条既跨江渡海,又翻山越岭的古驿道。它是通过现在镇海区与北仑区分界线甬江上的镇海渡,来跨过大浃江的。这个镇海渡始建于北宋,当时的渡口地点是在海上丝绸之路起碇港的利涉道头,最初称为江南渡,又名大浃渡;明朝改称南关渡、大关渡;清代迁至大道头,称为大道头渡。1981年,江北码头迁移至原远望道头,即现在这个位置上。镇海渡始建时为官办,后因掌管不善,民有怨言,从南宋淳祐年间(1241—1252),由庆元知府奏请朝廷批准改为民办。渡口创办后的渡船,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是橹摇小舢板,大有出没风波里的惊险,到1963年渡船才正式改为轮渡,平稳安全直到现在。这个为当地居民默默服务近千年的老渡口,即使现在在它东边架起了招宝山跨江大桥,西边开通了甬江隧道,它仍然每天人来车往,繁忙不停。这样的“千年老字号”,现今不仅在镇海是首屈一指,恐怕在全国也极为少见了。
这两条向东向南的古驿道的开辟,充分显示了镇海是历代国防重地的地理特征。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国公汤和奉朝廷之命,在镇海县城建立了重要的军事机构定海卫,加强对县境沿海的国防管理。定海卫统领部队的最高人数达九千多人,除极少数在卫指挥使司等直属机关外,绝大多数是分布于下辖三种直属军事单位。一个是所。定海卫下辖三个五千户守城所、郭巨和大嵩两个两千户所及中中、中左千户所。再一个是巡检司。定海卫下辖巡检司共有十个,原属昌国县的是螺峰、岑江、岱山、宝陀,属于镇海的是长山、甬东、穿山、霞峙、太平、管界。还有一个是烽堠。定海卫下辖烽堠十三处,即高山、竺山、小山、鸬鸶、候涛山、打鼓山、张师浦、大尖冈、大鱼湾、长山、季屿、汪家路等。这些一线军事单位绝大多数布置在这条向南古驿道的沿海边。
清朝,在东南两条古驿道之间的大浃江口和小浃江口两岸,以招宝山、金鸡山及笠山为依托,先后建起了一系列镇海要塞炮台群,它们分别是威远炮台、南拦江炮台、北拦江炮台、靖远炮台、镇远炮台、天然炮台、自然炮台、定远炮台、安远炮台、平远炮台、宏远炮台,其中,安远炮台建于光绪十三年(1887),建在招宝山东南麓,其残体现在还存在,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历代政府沿这东南两条古驿道之间部署和建起的众多军事机构和设施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在那五百多年间,这两条古驿道,是如何为镇海县城与这些军事要地的下上沟通及这些军事要地之间的相互联络而奔波的;又是如何为护送军政官吏、传递军政要令、输送军政物资而繁忙的。特别是在抗倭、抗英、抗法乃至抗日战争期间,这两条东南古驿道,又是怎样在烽火四起、炮声隆隆、硝烟弥漫的激战之下,骏马穿梭、急递如箭、黑夜火把如昼,又是如何马铃声、马蹄声、甚至马啸嘶整天不绝于耳。由此,也能让人感觉到已被历史湮没的这两条古驿道是多么厚重,多么令人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