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道种种留纤绳
镇海纤道最早产生于何年何月,难见现成的文字记载,也很难去考证了,但也可以推测,应是在镇海这块土地上有了人居并使用了舟木之后的不久,那也是十分遥远的古代了。
纤道,简而言之,就是拉纤人行走的道路。在镇海河网,河岸上的纤道形成方式,一般来说,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人工建筑,这主要集中在航运频繁的主干河流上的纤道。这种纤道,可能与河流同时挖建而成。另一种是自然形成,拉纤人走得多了,便有了一条纤道,这主要在一些航运不是很频繁的支流河岸上。这种纤道在形成的时间上,要晚于该河流的开挖时间。再一种形成方式,就是上述两种兼而有之,即在拉纤人多走后形成纤道的基础上,再进行了人工修筑,这主要是随着河流周围环境的变化,引起河流航运业的发展,使原来并非主干航运河流,变成了航运繁忙的河流,这样就加强了对该河流纤道修筑的人工投入。由此也可以看到,原先为主干河流上的纤道,也会随着该河流航运由繁忙变闲淡而被逐渐废弃。
镇海水乡,一河两岸,而筑于河岸上的纤道,一般都是单边的,并非两岸均有纤道,这可能是从当时航运拉纤的频繁性和纤道修筑的经济性来考虑的。一河单岸纤道,已足够拉纤人行走,就不必两岸均筑,完全可以节约修筑和维护纤道的经济开支。
河有左右两岸,而纤道是不确定的,有在左岸,也有在右岸,也有忽左忽右,作间隔性的改变,这种左右岸交换的纤道,都是通过过河桥梁来实现连接的。这种单岸纤道在平时运行中,每当相向而行的两船在交会时,或同向而行的两船在后船超越前船时,对于双方拉纤人来说,都会有个技术问题需要注意。筑于河岸上纤道的宽度,以足够两人并行为原则,一般只有50厘米。
镇海纤道的路面有三种。一种是石板铺设的路面,这是最高级的路面,晴雨天气都适宜行走,路面质量也能稳固保持。镇海城内外的濠河纤道、中大河骆驼至长石的纤道,都是这种石板铺设的路面。另一种是砂石路面,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万弓塘河上的纤道都是这种砂石路面。行走在这种路面的纤道上,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第三种路面是什么都没有铺设过,就是河岸上的烂泥路面。过去大多数的纤道都是这种烂泥路,这种烂泥纤道最差。
这三种纤道路面对于具体的一条纤道来说,或为其中之一,或间隔性地兼有其中两者,也有兼有其中三者的。有的纤道是要过村穿镇的,那么纤道在这些路段的质量会明显改善,往往是路面加宽并铺上了石板。有些纤道是借用河岸上的古路驿道,如万弓塘河岸上的纤道、前大河岸上的纤道,都是借用了河岸上的驿道,这是过去最理想的纤道,其修筑质量和维护标准都能得到相对的保证。
在中大河、西大河或者一些较大的河道上会有一些较大型桥梁,像一些石质拱形桥或者形制较大的桥,为了方便拉纤作业,保证船只和拉纤人都能顺利通过桥洞,就在桥脚两侧和桥洞内侧建有一条能供一人行走宽度的石台阶,使拉纤人能循着这个台阶轻松通过桥洞,这个台阶就是桥下纤道,如前大河在五里牌的西归桥、中大河的长石桥和黄杨桥都有这样的纤道。一般来说,整条纤道就是河岸纤道和这种桥梁纤道连接组合而成的。桥梁纤道的设计颇具人性化。

古道
当河流非常宽广,如果拉纤人行走在河岸纤道上,纤绳会拖得非常长,这无疑增加了拉纤的负荷。这时,拉纤人往往就行走在河滩上,以缩短纤绳,减轻重力。这种以河滩为纤道的,至少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河滩必须是砂石构成的,这样才能拉纤行走,如果河滩像我们甬江是个泥涂,那是不能成为纤道的。二是河流必须是浅水期,像中大河在枯水期,河滩才露出水面,可以拉纤行走。即使水满河滩不深,也只能在夏季,才可以赤脚蹚水拉纤行走,若在冬季也是不敢涉脚的,除非是万不得已的紧急状态下。这两种比较特殊的纤道,在我们镇海并不多见。
纤道虽是沿着河岸而筑,但并不是所有的河岸都有纤道。我们镇海区虽然是河流纵横交错成网的江南水乡,但区内的纤道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发达,这可能是由其两个特殊的地理特征所造成的。一个是我们镇海区是依江傍海,许多人流物流都通过海运江运而去,这无疑减轻了内河运输的压力,从而抑制了纤道的发展。可以称为我们镇海区母亲河的甬江,虽然没有我国长江和俄国伏尔加河那么宽广浩大,但在甬江上的拉纤,既没有看到史书上的记载,也没有听到前辈老人们的回忆讲述,更没有亲眼看见。也许这是孤陋寡闻,但即使有也是极久远和极少数的事了。另一个是我们镇海区的地形是从唐涂宋滩发展演变过来的,地势平坦,河流平静,很少有河水湍急的河流或河段,这极大地减少了拉纤的辛劳和拉纤的河段,从而也减少了纤道的修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