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蕉产业发展概况

一、香蕉产业发展概况

香蕉为芭蕉科芭蕉属单子叶草本植物,起源于亚洲南部,原产地是东南亚和印度等地,包括中国南部,其中心可能是马来半岛及印度尼西亚诸岛,目前在马来西亚的森林里还可找到香蕉的野生祖先,如有籽倍体的阿加蕉及其若干亚种等。香蕉是世界上重要的热带、亚热带水果,栽培面积仅次于葡萄、柑橘、位居第三,产量仅次于柑橘名列第二,在水果市场上常年供应,是全球近5亿人的主要食粮和许多国家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香蕉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进行栽培。其主要种植分布在南纬30度至北纬30度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全球大致可分为拉丁美洲产区、亚洲产区和非加太(非洲、加勒比、太平洋地区)产区,其中以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为主要分布区。产量以中美洲最多,亚洲排名第二。总产量在100万t以上的有印度、厄瓜多尔、菲律宾、中国、巴西、印度尼西亚、泰国、布隆迪、哥斯达黎加、坦桑尼亚、哥伦比亚、巴拿马、巴布亚新几内亚、委内瑞拉、洪都拉斯、墨西哥等16个国家。香蕉两千多年在全球各地广为传播,目前已发展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水果和全球贸易中的大宗农产品。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3年,世界香蕉收获面积1.58亿亩。其中,前6位的分别是乌干达2677.95万亩、印度1194.00万亩、坦桑尼亚1139.39万亩、巴西727.61万亩、尼日利亚675.00万亩、中国595.67万亩,收获面积分别占世界的16.95%、7.56%、7.21%、4.61%、4.27%和3.77%。同期,香蕉总产1.45亿t,排列前6位的分别是印度2757.50万t、中国1211.46万t、乌干达950.40万t、菲律宾864.57万t、巴西689.26万t、厄瓜多尔654.97万t,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19.02%、8.53%、6.55%、5.96%、4.75%和4.52%。香蕉的平均单产917.72kg/亩,单产最高的为叙利亚4900kg/亩,其他依次为印度2309kg/亩、中国排列第三,平均单产超过2200kg/亩。

我国是香蕉的原产国和世界上栽培香蕉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前香蕉生产主要是房前屋后零星种植,上规模或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的很少,国家也未将其纳入计划管理,属于自由购销商品,产量多年徘徊在20万t上下,到1978年也只有26.7万t(FAO数据)。1986年,国务院做出“大规模开发南亚热带作物的决定”,中国香蕉产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可以说是“井喷式”的发展。例如,产量从1978年的26.7万t,经过10年努力,到1988年就到了250.84万t,增长6.6倍、年均增长22.3%,而同期世界香蕉产量年增长率仅为2.1%。1988—2009年,中国香蕉生产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香蕉总产量从250.84万t增加到821万t年均增长速度达7.2%。1988年,中国香蕉产量居世界第9位,1998年上升到第7位,2009年超过巴西,跃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印度和菲律宾,当年香蕉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6%。我国香蕉产区分布在北纬18~30度之间,以广东、海南、广西、福建、台湾、云南为主要产区,贵州和四川有少量分布。广东分布在粤西、粤东及珠江三角洲,主要生产香牙蕉、其次为大蕉和粉蕉;广西以南宁、合浦、玉林、桂平、龙洲等为主要产区,以香牙蕉和西贡蕉较多;海南主要分布在乐东、东方、三亚、昌江、临高、澄迈等县(市),以种植巴西蕉为主、大蕉和粉蕉次之;福建省主要分布在龙海、漳州、尤溪、晋江、华安、莆田等县(市),以天宝蕉和台湾蕉较多;云南主要分布在澜沧江、红河流域1000m海拔以下的滇南、滇西南部地区,如河口、元阳、金平、马关、景洪、勐腊、江城、瑞丽、耿马、元江等县(市),以香牙蕉为主、大蕉和粉蕉种植较少;台湾主要分布在高雄、屏东、台中及台南等地,以仙人蕉和北蕉较多;四川分布在川南的长江河谷地带及米易、宁南、渡口等地,贵州省分布在赤水河上游沿岸。香蕉种植水肥需量大,必须具备较好的交通道路条件,种植除云南外多以平坝、缓坡地种植为主。

随着国家产业布局政策支持和市场引领,香蕉产业已发展成为中国热带农业中的支柱性产业之一,在南方热区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部《香蕉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7—2015年)》表明,海南全省、广东的粤西、珠三角、粤东、福建的闽南、广西的桂南、桂西南、云南的南部是中国香蕉的优势产区。

香蕉种植发展形成了海南-雷州半岛(以生产春夏蕉,3—6月上市)、粤西-桂南(以生产夏秋蕉,8—11月上市)、珠三角-粤东-闽南(以生产冬春蕉,12月至翌年3月上市)、桂西南-滇南(可生产秋冬春蕉,11月至翌年3月上市)四个优势区域。我国自2011年跃居世界第二大香蕉生产国以来,近五年的香蕉产量维持在1200万t左右。根据农业部统计,2015年中国香蕉种植面积613.65万亩、占全部水果园种植面积的3.19%,产量1246.63万t、占全部水果产量的7.13%。香蕉种植各省的情况是:广东196.65万亩、产量451.67万t,广西158.7万亩、产量295.57t,云南153.45万亩、产量258.83万t,海南58.5万亩、产量140.09万t,福建41.25万亩、产量95.01万t,贵州2.7万亩、产量0.85万t,四川2.1万亩、产量4.46万t。按YamaguchiJ、ArakiS等测定的香蕉副产物与香蕉产量的比例2.4∶1计算,2015年中国香蕉生产的副产物超过2900万t。国内五大香蕉主产省的副产物估算,广东1084万t、广西709万t、云南621万t、海南336万t、福建228万t。这些副产物是热带农业废弃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受到国内外学者和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

随着香蕉产业发展成为我国热带农业中的支柱产业之一,在热区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之后,近几年来,呈现出以下变化特点:

1.香蕉优势产业带已经形成,香蕉种植重点区域从粤、琼、闽向桂、滇转移

香蕉生产种植中由于受台风、寒害、黄叶病等自然灾害频繁影响,香蕉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发展广西和云南香蕉产业的计划,自2009年后广西、云南香蕉产业发展异军突起,两省(自治区)香蕉生产优势突显,发展迅猛,云南香蕉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40.2万亩发展到2014年的154.87万亩,广西香蕉种植位居榜首,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比2006年提高了35%和99.3%。随着中国香蕉产业“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两省(自治区)与发展香蕉产业更有潜力优势的老挝、缅甸、柬埔寨、越南等东盟国家接壤,香蕉产业发展优势更加显著。

2.香蕉生产能力提高,香蕉种植呈现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香蕉种植周期短,是当年种植当年可收获的区域性大宗水果,较适合大规模投资生产种植,采收、运输、销售过程中有适度集中、规模化种植需求,香蕉产业的高效益、短周期吸引了大量的工商资本投入,组织化生产、经营不断扩增,香蕉种植逐渐以公司、基地为主,生产形式形成了区域连片、规模化种植格局。种植规模面积超过万亩的企业由原来的2家增加到8家以上,香蕉生产能力大幅提升,据FAO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香蕉产量和种植面积在世界排名分别已达到第6和第2位。

3.香蕉生产管理技术日趋成熟,生产条件设施逐渐完善

香蕉生产在规模化、组织化和集约化发展的促进下,香蕉种苗技术、种植栽培、采收包装、加工保鲜、运输与市场扩展、政策导向及社会化服务等产业链各个环节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优良品种、高效水肥利用、机械化采运、田间路网建设等配套设施逐步优化,为香蕉种植生产稳步发展提供了支撑保障。

4.香蕉种植逐步向山地、坡地扩展

在平坝区由于香蕉枯萎病扩展蔓延较快,影响制约着香蕉的种植发展,开拓新区成为香蕉种植发展的主要方向,甚至向一些次适宜区扩展。但随着水利化、水肥一体化、滴灌设施技术的完善普及,香蕉种植逐渐向山地、坡地扩展,特别是在云南、广西两个香蕉种植区山地香蕉种植占有较大比重(图1-1,图1-2)。

图1-1 平地香蕉种植园

图1-2 山坡地香蕉种植园

香蕉生产种植主产区域变化、种植条件改善、种植管理水平提升、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发展等极大促进了香蕉种植面积、产量提升。香蕉生产过程和采果后产生的副产物生物量也随之提升,巨大的废弃物资源利用、蕉园农田环境保护、延伸香蕉产业链等再次引发关注。2014年,由国家肉牛牦牛、甘蔗、香蕉、木薯、蚕桑等多个产业体系联合对南方经济作物副产物资源利用进行了考察调研,提出了香蕉副产物饲料化利用,建立“肉牛的南方草场”的研究设想。尤其是云南、广西两省(自治区)是草食动物养殖的主要区域,牛羊养殖主要集中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山地香蕉的种植可为养殖发展解决季节性饲草料缺口且提供丰富的可利用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