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肉牛饲养管理
(一)饲养管理
1.日常饲养管理
(1)优化肉牛品种及牛龄
利用国外良种肉牛与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所繁育的经济杂交肉牛生活力强,生长发育迅速,饲料转化率高,产肉性能好,是养殖肉牛的首选品种。
(2)保证草料供应
春季野生牧草刚萌发,生物量低、水分重、营养价值不高,肉牛放牧采食不仅难以满足其营养需要,还会造成消化道疾病。因此要备足草料,在秋季进行青贮,保证青贮料供应。其日粮配合应以优质青贮饲料为主,粗饲料喂量直至肉牛吃饱为宜。
(3)提供清洁饮水
春寒期间肉牛的饮水水温应保持在10~12℃,有条件的,饮水应经过高温消毒冷却至10~12℃为宜。夏季天气炎热,一定要保证肉牛有充足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4)保持牛舍干燥清洁
冬季寒冷要注意牛舍的保暖。春季昼夜温差较大,容易导致肉牛发生疾病,易造成饲养成本过高。因此,白天在保持舍内通风3~5h后,要及时关闭门窗和调节好通风孔,并做到定期消毒。夏季炎热,尽可能打开所有门窗和透气孔通风,采用电扇、排风机加强舍内空气流动。及时清理牛床粪便及排污沟中的污染物,保持舍内干燥清洁,给肉牛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5)充分利用日光浴
肉牛经过漫长寒冷的冬季,体内热能和营养元素消耗过大,钙的摄入量也相对不足,造成体质虚弱。通过日光浴不仅可杀灭病原微生物,增强肉牛免疫力,预防各种感染,还能增加钙的吸收,具有保健作用。
(二)牛病预防
在养牛过程中容易出现很多疾病,导致牛的死亡,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养牛业的健康发展。 并且有很多牛源性传染病如牛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等逐渐侵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体健康形成了潜在的威胁,以下简要阐述当前牛病的流行特点及一些常见牛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希望可以为养殖人员提供科学参考。
1.当前牛病的流行特点
(1)牛病种类繁多,新老疫病共存
目前我国养牛业中的疫病主要是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和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等,但近年来肢蹄病和繁殖障碍等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高,成为困扰养牛业的难题。牛肢蹄病病因复杂,种类繁多,我国一些养牛场的牛肢蹄病发病率高达30%以上,发病牛主要以繁殖率降低、泌乳量下降、运动功能障碍等为主要症状;牛繁殖障碍病能够大幅度降低牛的繁殖性能。此外,随着现代饲养管理方式的普及,牛营养代谢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提升。
(2)人畜共患传染病增多
近年来牛源性人畜共患病显著增多,对食品安全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危害。常见的有牛结核病、布氏杆菌病和沙门氏病菌等。 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人患结核病最多的国家之一,其中约13%来源于牛源分支杆菌。结核杆菌传染性极强,可在人和牛之间进行传播,因此在养牛生产过程中,要加强结核病的预防工作。
(3)混合感染现象严重
当前牛病普遍呈现多病源混合感染的态势,给牛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目前主要发生的是病毒、细菌和真菌等混合感染,其中犊牛腹泻、乳腺炎及子宫内膜炎是典型的混合感染疾病。研究发现,牛乳腺炎和子宫内膜炎的病原最常见的就达20多种,通常牛发病均是2种以上的病原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耐药性菌株的增加及其多重耐药性的不断增强,使得牛病的诊治难度进一步加大。
2.常见牛病的防治措施
牛病的防治应做好源头控制和提前预防等工作,预防比治疗更有意义。通过对牛病防治的深入了解,运用现代预防兽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预防,保证场内牛群整体的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
(1)牛病毒性腹泻的防治
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类传染病,各年龄段的牛均易感,尤以犊牛最易感。犊牛腹泻的防治工作应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保证牛圈舍及饲养环境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通风换气,及时发现病牛并进行隔离治疗避免扩大传染;初生牛犊应注重母乳喂养,以此提高犊牛的抗病能力; 发病流行期间应做好预防工作,目前该病还没特效的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加强日常护理工作,增强患牛机体的抵抗力,促使其尽早康复。 控制牛病毒性腹泻的流行要求养殖场必须采取严格的检疫、及时隔离和净化、疫苗免疫等综合防治措施。我国已研发出适宜接种不同阶段和品种牛的弱毒冻干苗,接种后14d可产生抗体并提供长达22个月的保护力。
(2)牛结核病的防治
牛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危害性极大、传染性较强的人畜共患病,可经呼吸道、生殖道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其防治工作比较困难。病牛在患病初期临床症状不明显,影响相对较小,很难发现。同时牛结核病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如牛患上肺结核主要表现干咳症状等。牛结核病的防治应采用综合措施,养牛场应坚决避免引入带菌病牛,净化污染群,定期进行疫情监测,加强日常饲养管理,保持环境清洁卫生,一旦发现疑似病牛,应立即隔离观察,并对牛舍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同时加强对健康牛的监测,病牛隔离时应严格检疫,连续3次以上呈阴性且无临床症状的牛可与健康牛混群。目前我国对牛结核病的控制已基本稳定,但因结核杆菌对环境适应能力极强,故相关饲养人员仍需通过加强紫外线照射等措施尽量避免牛结核病的发生。
(3)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的防治
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是一种牛呼吸道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同时伴有结膜炎、母牛流产及乳腺炎等,也可诱发犊牛脑炎等。其主要的传染源为患病牛和带毒牛,牛传染性鼻气管炎常见于冬季或牛群过于拥挤导致的密切接触时。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的防治必须严格检疫,不从疫源地区引进牛只,疑似发病时应及时隔离和封锁,定期彻底消毒等,加强养牛场的饲养管理,制定并严格执行科学的检验检疫制度。
(三)出栏前育肥管理
1.定期驱虫
要做好肉牛的定期驱虫工作,肉牛体内寄生虫会吸取肠道食糜中的营养物质造成养分的浪费,同时寄生在肝、肺、脑、肌肉内还会出现病症甚至传染给人。体表寄生虫影响肉牛的休息和采食,影响育肥效果,提高用药成本,影响肉牛的育肥效果和生长。肉牛常用驱虫药有敌丙硫咪唑、百虫、螨净等。
2.适当运动
肉牛既要有一定的活动量,又要让它的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限制肉牛活动量,主要是为了减少能量消耗,以利于育肥;让它有一定的活动量,主要是为了增强肉牛体质、保持旺盛的食欲和提高消化吸收能力。为此肉牛在育肥期间,特别是最后3~4个月,以舍饲为好,其活动方式可采用自由活动法和长绳栓系法。
3.提高饲养的规范性
提高肉牛饲养的规范性,应该每天定时喂养,不能忽早忽晚。每天的喂量不能随意增减,特别是精料量应按体重每100kg添精料1~1.5kg。每头牛的日常管理最好由固定人员负责,以便及时了解肉牛的精神状态和健康情况,减少产生刺激。每天定时从前向后、先逆毛后顺毛给肉牛刷拭,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加食欲,提高肉牛的采食量。肉牛育肥期应定期在早晨空腹时称重,以便及时掌握育肥效果和饲料消耗情况。肉牛饲养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饮水、采食、反刍、粪尿、精神状态等是否正常。肉牛育肥期一定要保持肉牛养殖环境及设施的卫生状况。
(四) 肉牛育肥期的饲养
1.饲料混合与搭配
肉牛在饲养育肥期可以把糟渣料、青贮饲料、精料、干草饲料分开饲喂;也可以将各组分称量准确,按比例混匀后饲喂。在用机械混合时,机械至少要开动3min;手工操作时,所有饲料至少要搅拌3次,直到在饲料堆里看不出有各种饲料层次,这样肉牛就不会挑食,并且先后上槽采食的牛所吃到的饲料基本一样,从而大大提高了育肥牛生长发育的整齐度。
2.干拌料和湿拌料
肉牛在育肥期饲养时,可以采用湿拌料,也可以采用干拌料。理想的育肥牛饲料应常年饲喂糟渣饲料。为此在喂牛前将青贮饲料、蛋白饲料、糟渣饲料、能量饲料、矿物质添加剂及其他饲料按比例称量,放在一起来充分调匀,各种饲料的混合物喂牛最好,其中含水量在40%~50%之间。育肥牛不宜采食干粉状饲料,因为肉牛边采食边呼吸,极易把粉状料吹起,影响呼吸。育肥牛在采食半干半湿混合料时要特别注意,预防混合料发酵产热。由于发酵产热后饲料的适口性降低,制约了牛的采食量。应采用多次拌料,每次拌料量少一些,以能满足肉牛5h的采食量为准。
3.投料方式
投料坚持少喂勤添原则,牛吃料的特点是给得少、吃得快,投料时将配好的饲料堆放在食槽边,少添勤喂,让牛争食而不厌食、不挑食,这样牛吃得多,可增加采食量。同时少添勤喂时一定要遵循牛的采食规律。一般来讲早上牛的采食量大,为此早上第一次投料应充足一些,如果投料过少易使肉牛因争料而争斗;夏季白天牛的采食量会因高温而下降,所以要在早晚天气凉爽时充分增加饲料量;牛在夜晚也可进食,育肥出栏前几个月,饲养员在夜间休息前最后一次添料量要多些。
4.保证饮水
肉牛育肥期要给足饮水,饮水不足会使肉牛反刍缓慢、被毛皮肤干燥、食欲下降、牛的精神不好影响健康,一般每天饮二、三次即可。冬季不要给带冰碴的冷水,要注意饮水卫生,避免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每个牛栏内都应在牛栏粪尿沟的上方安装能让牛随时饮到水的饮水设备,同时要保证流出的水很快进入粪尿沟,不会弄湿牛栏。
5.逐渐变更饲料
肉牛在饲养的全过程中很难保证都用相同的饲料,同时各种饲料的比例会随着牛体重的变化有所调整。为此在肉牛的育肥过程中,饲料更换是常常发生的。饲料变更应逐渐调整,避免打乱肉牛的原有采食习惯。出栏前可提高精饲料的比例,饲料的种类不要随意变动,以免影响肉牛的增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