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副产物饲料化利用前景

第四节 苎麻副产物饲料化利用前景

近年来,苎麻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常规纤用苎麻亩产生物量(风干基础)在湖南、湖北、江西、四川、重庆等地高产田普遍超过1.8吨,其中可用于优质蛋白饲料的副产物超过600kg,全株可用作饲料的苎麻原料超过1.5吨。研发的防霉变贮存技术,可将霉变率降低至10%以下。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数据(FAOSTAT),我国苎麻种植面积最高达到60万hm2,常年平均种植面积为26.7万hm2,近年来平均为10万hm2。按照最近的数据推算苎麻副产物产量大约为180万t,鲜草量约为1亿吨,开发潜力巨大。

《全国种植业结构调整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十三五”期间种植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主要是“两保、三稳、两协调”。饲草生产与畜牧养殖协调发展是“两协调”之一,要按照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原则,积极发展优质饲草作物,到2020年饲草面积达到9500万亩。其中饲用苎麻是南方地区重点发展的饲草作物之一。以此为契机,苎麻饲料化将在我国南方畜牧养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饮食结构中动物性源蛋白质占比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畜牧业产值占整个农业的比例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且面临生产水平低下、环境风险压力大、畜牧业结构不合理等巨大挑战。为应对这些问题,全国各方均在通力合作,推动调结构、转方式、产学研结合,取得了重要进展。当前,我国畜牧业正处于迅猛发展态势。然而,蛋白饲料的匮乏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阻碍,玉米出现阶段性供大于求,大豆供求缺口逐年扩大,调整饲草品种结构势在必行。苎麻嫩茎叶蛋白含量高,达到了蛋白饲料的基本要求,而且产量大、供草时间长,可以作为我国南方饲草作物结构调整的先锋作物。

《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指出,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草食畜禽产品市场逐步扩大,并呈快速增长态势。但从供给侧看,草食畜禽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仍然严重,刚性需求和差异化消费需求均不能满足,发展空间潜力较大。面对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等问题,坚持农牧结合、循化发展,推进种养结合、草畜配套是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按照“以养带种、以种促养”的原则,开展苎麻饲料化,特别是苎麻副产物的饲料化研究与应用,旨在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原料保障,并通过畜牧业发展不断提升种植业生产能力,达到农牧结合发展的目的。苎麻副产物饲料化技术体系,为集约化种养、特色生态养殖等产业提供了有效技术途径,在提供特色畜禽产品方面能够发挥较大作用,符合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趋势。

苎麻副产物饲料化研究还属于起步阶段,其饲用价值与潜力还有待于深入挖掘。进一步优化苎麻副产物的饲用性能,还需要在抗营养因子分析与改良、饲料专用苎麻品种选育及遗传改良、高效饲料新产品及专用设备研发等各方面开展研究和推广。目前已有良好的研究与产业基础,相信通过不断努力,苎麻副产物在畜禽养殖中还将创造更广阔的应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