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副产物饲料化利用促进传统蚕桑产业转型

四、蚕桑副产物饲料化利用促进传统蚕桑产业转型

蚕桑产业是我国最为悠久的传统产业,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蚕丝是古代中国对世界的杰出贡献之一。从古代纺织原料的角度看,主要有起源于南亚地区的棉纤维,起源于地中海地区的亚麻和羊毛纤维,起源于中国的蚕丝纤维。蚕丝纤维穿着最舒适,生产工艺最为复杂,技术最先进。中国传统的四大发明中,有两大发明与蚕丝生产有关。纸是制丝生产过程中茸丝和沉淀物,印刷术最直接与丝绸生产工艺中的凸版印花术有关。蚕桑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还有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加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农业作为经济发展中的弱势产业,尤其是一些小规模的传统农业产业,在以追求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时代,当传统农业产业市场无法有效扩大,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弱化时,政府重视程度就会下降,产业的发展将陷入困境,最终可能会导致这些传统产业的消亡。

我国目前生丝产量占世界产量的82%,是我国在世界市场上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的产业。在经历了我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蚕桑产业的生产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化学纤维工业技术的飞速进步,其在吸湿、透气、保暖、功能化等性能方面甚至已超过蚕丝纤维,蚕丝产业在市场方面面临着化学纤维的激烈竞争。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生产现代化的进程,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传统蚕桑产业面临着产业规模和产品市场无法有效扩大,产品附加值难以提升,产业收益率相对下降,生产要素流出本行业等诸多问题,面临着较大的产业转型压力。

自2009年起,中国工程院向仲怀院士提出了我国蚕桑产业必须转型以及发展桑产业的倡议。桑产业是以桑树的多元化、系统化研究、开发作为重点,在发挥桑树的生态治理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发展生态桑,扩大桑树种植规模,开展桑枝条、桑果、桑叶的多样化利用,开发传统蚕桑产业的历史文化功能,以传统蚕桑产业链为基础,通过资源的整合、优化、重组、构建的新型多元化产业。

蚕桑产业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相对独立的封闭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在产业转型过程中,必须打破这一封闭系统,融到大农业、大纺织产业中去。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养殖业大国,对饲料蛋白源有强烈需求,蚕桑副产物的饲料化利用可以成为蚕桑产业转型的最重要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