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肉鹅养殖特点

一、肉鹅养殖特点

(一)品种丰富,容易形成特色产业

肉用鹅一般指仔鹅60~70日龄体重达3kg以上的适宜作肉用的鹅种。这类鹅多属于中、大型鹅种,生长早期增重快是其显著特点。人类具有悠久的养鹅历史,据考古发现,早在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国就已经开始养鹅。历经漫长的自然与人工选择过程,世界各地形成了各具各色的鹅品种。我国是世界上家鹅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主要有狮头鹅、皖西白鹅、溆浦鹅、浙东白鹅、四川白鹅等品种,国外引进的有莱茵鹅、朗德鹅、匈牙利鹅等,均具有较好的产肉性能。不同鹅种的生产性能具有较大差异,10周龄四川白鹅体重可达3.5kg,狮头鹅可达5.5kg,而太湖鹅在2.3kg左右。家鹅品种丰富,但繁殖率偏低,是限制家鹅养殖规模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也为形成稀缺市场和特色养殖提供了机遇,大多数著名鹅种均以原产区命名就是区域特色养殖成功的例证。发展养鹅业,能够充分与当地久已形成的区位优势充分结合,是其产业能够做强的一个重要支撑。同时,把握产业空档,进行有效定位与补位,丰富市场,也是形成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二)节约粮食,有利于农业产业结构优化

“粮、经、饲三元结构”被认为是我国农业新技术革命的制高点,发展节粮型畜牧业,符合我国国情,可以逐步实现粮食与饲料粮分开。鹅可以采食和消化大量的青草等高纤维含量的价格低廉的饲料,是典型的节粮动物。据测定,鹅对青草粗纤维的消化率可达45%~50%,料肉比显著小于生猪等畜禽,而且能够充分利用天然草山草坡、田边地角、林地果园的零星草地,进一步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粮食用量。因此,发展养鹅业符合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产业的发展需要注重市场需求趋势及时把握“供给侧”结构的调整。养鹅直接相关的有三大产业,即鹅肉及其深加工产业、羽绒生产及深加工产业和新兴的鹅肥肝产业。商品化养殖选择鹅种时,除了注重鹅种本身的用途、适应性及生产性能外,还应注重不同季节、地区市场需求的变化,充分利用肉鹅饲养周期短、资金投入少等特点,积极调整鹅种及其产品结构,已获得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如针对鹅肉需求量大的市场,选择产肉性能较高的鹅种,烤鹅消费量较大的区域还应该保证肉鹅有一定的肥度;羽绒价格较高的时期,选择相应的鹅种并适当减少鹅肉生产,提高羽绒产值比例;资金、技术实力较强的企业还可在不同鹅种规模配置、机械化、精细分割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取得更高回报。

(三)生长快、抗逆强,适于发展生态养殖

肉食畜禽初生到宰杀上市为一个生产周期,一般肉牛是18个月,肉羊是5~6个月,肉兔是3~3.5个月,鹅生长周期最短为2~3个月。鹅从初生重到体重加倍的时间为6~8d,而鸡需要12~15d;鹅8周龄体重可达到成年体重的80%,而鸡为60%;可见鹅前期生长快。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1年可养鹅5~6批。由于肉鹅育雏一般3周龄可完全脱温,实际养鹅生产中,1年可养鹅10批以上。这使得养鹅具有生产周期短、资金周转快的特点,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经济效益,降低了投资风险。

鹅的适应性很强,世界各地几乎都有家鹅的分布,其生活区域非常广泛。鹅对饲养管理条件要求不高,毛草棚、塑料大棚和其它简易建筑均可养鹅。在我国一些农村,传统养鹅甚至没有固定的鹅舍,鹅群在户外休息。鹅疾病少,对养禽业威胁较大的传染性疾病,按自然感染发病率种类来说,鹅比鸡少1/3。而且传统养鹅采用放牧的方式,并具有戏水的习惯,这对增强家鹅体质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从主体的养殖模式及鹅的生物学特点来看,鹅具有更加适于发展生态养殖的潜力,符合当前市场对生态、安全农产品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