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副产物饲喂肉牛技术
(一)研究进展
国内外利用木薯渣饲喂肉牛有很多研究。例如:刘建勇等(2011)以木薯渣和甘蔗梢饲喂肉牛,发现木薯渣和甘蔗梢育肥肉牛,增重效果好,平均日增重超过1kg,同时肉牛自由采食鲜木薯渣可达25kg/(d·头),未发生中毒、拒食等现象,牛只生长正常,增重效果明显。张吉鹍等以不同方式添加木薯渣饲喂西本杂牛,研究结果表明木薯渣作为能量补充饲料,用于杂交牛补饲时,可以通过改变补饲方式与增加饲喂次数来调控木薯渣的瘤胃降解速率,使之与苜蓿相似,使得能氮同步利用,从而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唐春梅等利用不同比例木薯渣替代日粮中的麦麸,饲喂育肥牛,结果发现,用木薯渣等量替代麦麸对夏季处于湿热应激条件下的育肥肉牛日增重、饲料转化率无显著影响,7%木薯渣组日平均增重最高,各处理组肉牛血糖、尿素氮、谷丙转氨酶、胰岛素、甲状腺素差异不显著,用低比例的木薯渣替代麦麸,能降低夏季肥育牛饲养的增重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替代量占精料的7%~14%以内为宜。蔡永权等以青贮木薯渣为主喂养杂交牛,并适当添喂精料进行育肥,其饲养成本较低,增重速度较快,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试验研究
1.试验方法
木薯副产物主要是木薯渣,长期得不到有效利用,价格低廉。选择健康、1.5岁左右、体重接近的西本杂(西门塔尔×云南黄牛)公牛14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7头,进行木薯渣和氨化甘蔗梢育肥及屠宰试验,Ⅰ组以木薯渣为基础日粮,自由采食,每日头均补给3.0kg精料和1.5kg氨化甘蔗梢;Ⅱ组以氨化甘蔗梢为基础日粮,自由采食,每日头均补给精料3.0kg。试验前统一驱虫、健胃。采用拴系饲养,日粮每天分3次分别于8:00、14:00和19:00饲喂,先粗后精,每天给予3次饮水,每次30min。育肥期120d,前10d为预试期,后110d为正式期。育肥期结束后,每组随机选择3头进行屠宰试验。
2.试验结果
(1)增重效果
从增重结果来看,以木薯渣为基础日粮育肥肉牛,期末平均活重434.27kg,平均日增重达1296g,以氨化甘蔗梢为基础日粮育肥肉牛,期末平均活重404.55kg,平均日增重为992g,两者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木薯渣的消化利用率比氨化甘蔗梢高,但用氨化甘蔗梢育肥肉牛,也取得了较好增重(表4-13)。
表4-13 木薯渣育肥肉牛的增重效果
注:同列肩标大写字母不同差异极显著(P<0.01)
(2)产肉性能指标
木薯渣和氨化甘蔗梢育肥肉牛屠宰率、净肉率、眼肌面积,分别为62.22%、50.12%、104.3cm2和60.25%、48.45%、86.5cm2,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5)。表明,木薯渣育肥肉牛优于氨化甘蔗梢(表4-14)。
表4-14 产肉性能指标
(3)胴体品质评价
①外观评定
A.大理石花纹等级:Ⅰ组3头牛的大理石花纹稍丰富,均达到2.5级,Ⅱ组3头牛的大理石花纹少量,均达到3级。根据大理石花纹和生理成熟度两个因素评定,Ⅰ组达到优一级,Ⅱ组达到优二级。依据大理石花纹等级符合优二级以上的均属优质牛肉的标准,两组的牛肉质量等级均为优质牛肉。
B.肉色:Ⅰ组3头牛的肉色均稍红,在3~5级之间,Ⅱ组有1头牛的稍红外,其余2头稍浅,在2~4级之间。
C.肉的质地和坚挺度:两组的牛肉都较为细嫩,富有弹性,坚硬度适中,无水样肉。
D.脂肪颜色:Ⅱ组3头牛的脂肪颜色稍黄,在3~4级之间,Ⅰ组3头牛的脂肪颜色比Ⅱ组偏白,在2~3级之间。
综合来看,Ⅰ组的肉质明显优于Ⅱ组。
②优质肉块分割。胴体产量等级依据胴体分割肉重≥131kg为1级,111kg≤分割肉重≤120kg为3级,101kg≤分割肉重≤110kg为4级,胴体产量等级Ⅰ组为3级,Ⅱ组为4级。Ⅰ组和Ⅱ组的优质切块占胴体比例,分别为41.68%和42.87%(表4-15)。
表4-15 优质肉块分割 (kg)
③品尝得分。通过对牛肉的气味、颜色、嫩度、滋味等方面评分,Ⅰ组得8.51分,Ⅱ组得8.12分。表明,Ⅰ组的牛肉风味优于Ⅱ组。各位鉴定专家通过品尝,对牛肉品质一致做出了充分肯定,不论是木薯渣育肥的牛肉,还是氨化甘蔗梢育肥的牛肉,无异味,肉质细嫩,口感纯正,牛肉本身的香味浓郁,风味较好(表4-16)。
表4-16 背最长肌物理性状及品尝得分
3.结论
用木薯渣和甘蔗梢育肥肉牛,不仅增重效果好,而且牛肉品质也较好。牛肉和脂肪颜色正常,处于最好等级区间。牛肉无异味,口感纯正,香味浓郁,风味较好。
木薯渣和甘蔗梢资源丰富,目前利用率仍然很低,大量被遗弃或火烧,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用于发展肉牛业前景十分广阔。
(三)木薯渣组合效应研究
木薯渣与不同蛋白原料以不同的精粗比进行组合后,发现木薯渣与菜粕、豆粕组合产气量高于其他各蛋白原料的组合(图4-5,表4-17),且以精粗比为5∶5及1∶9组合高于其他精粗比组合。发酵液干物质消失率则是木薯渣与豆粕5∶5的组合高于其他蛋白质原料,且随着精粗比的提高,消失率随之提高(表4-18)。发酵液挥发酸产量以木薯渣与DDGS及棉粕菜粕组合最高。以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及挥发酸产量为指标进行计算组合效应(表4-19),发现木薯渣与DDGS及棉粕在精粗比5∶5的组合下综合组合效应高于其他组合。综上所述,建议木薯渣的组合为玉米:30%,DDGS(棉粕):20%,木薯渣:50%。
图4-5 木薯渣不同组合产气规律
表4-17 木薯渣不同组合产气参数
表4-18 木薯渣不同组合发酵液发酵参数
表4-19 木薯渣不同组合的组合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