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利用现状
收获韧皮纤维后产生的苎麻副产物主要包括麻骨和麻叶,占苎麻生物产量的80%左右。苎麻叶片蛋白质含量高(18%~25%),可作为反刍动物的优良饲料;麻骨的纤维素含量为30%~47%,木质素含量35%~48%,且具有质地疏松、吸水性极强、不板结、透气性较好的物理特性,适宜做食用菌的碳源基质;且麻叶容易降解,可作为食用菌的氮源基质。
20世纪90年代以前,苎麻的收割、剥制是手工操作,除了收获纤维外,占生物产量近80%的麻骨、麻叶等副产物基本上废弃在田间,只有少数麻农在收割前将梢部的嫩茎叶割下来喂牛、羊、鹅、鱼等动物。其中产量最大的麻骨全部废弃在田间,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2000年以后,苎麻生产机械化程度逐步提高,特别是苎麻收割机及剥麻机的研制和推广,苎麻副产物的收集日益便捷,大量的苎麻副产物得到了利用。苎麻副产物的利用不仅提高了种麻的经济效益,而且也带动了草食动物养殖业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针对我国蛋白饲料依赖进口、食用菌基质短缺等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行业专项和产业体系的资助下,从饲料专用苎麻品种选育入手,充分挖掘苎麻饲用性能,进行副产物资源化加工技术研究,形成了“苎麻饲料化与多用途研究和应用”技术成果。
本成果利用苎麻多年生、可无性繁殖的特性,通过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结合,创制生物量大、蛋白含量高及耐收割的苎麻饲用品种;根据苎麻副产物和南方气候特点,研究优化裹包和窖藏青贮技术,利用厌氧菌发酵把过去废弃的苎麻副产物和嫩茎叶变成牛、羊等草食动物可口的蛋白质饲料。同时有效地解决了贮藏易霉变和保持营养特性的难题;研发制粒工艺,形成以苎麻草粉为主料的全价配合饲料产品;研究苎麻副产物青贮料食用菌基质化技术,产业化培育杏胞菇和白灵菇等珍稀食用菌。本成果主要创新点为:
①首次选育出适合南方推广的饲用苎麻品种:通过筛选粗蛋白含量高、生物产量大和生长速度快的苎麻种质,从其杂交后代中培育出了优质高产饲用品种“中饲苎1号”,该品种粗蛋白质含量高达22.00%,赖氨酸含量1.02%,钙含量4.07%。
②突破了苎麻副产物收集与贮藏难题:副产物通过收集、晾晒后降低含水量,经过拉伸膜裹包青贮、窖藏青贮等防霉变贮藏技术加工,最大限度地保持了苎麻的营养特性,在常温条件下可贮藏2年以上,霉变率≤10%。
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苎麻生物资源:通过本技术集成,苎麻生物资源利用率由原来的18%提升到80%以上;加工成的苎麻副产物青贮饲料粗蛋白含量达13%,适口性好,在保持肉牛正常生长的条件下,可替代30%以上的精饲料。
④形成了复合混配的苎麻颗粒饲料制造工艺:研究出适应苎麻干粉复合混配技术。
⑤研究成功青贮苎麻副产物栽培高档食用菌培养基质:在工厂化管理条件下,栽培杏鲍菇的生物学效率达65%以上,显著高于棉籽壳,且生长周期比棉籽壳缩短6~8d。每吨主料成本降低1000元,鲜菇产量提高超过13%。
该技术先后在湖南、四川和湖北等地推广应用,累计创造经济效益41273.9万元,新增纯收益18107.9万元。该技术的实施每亩可为麻农增加800~1200元的直接收入,整个苎麻种植业可增收90亿元左右。该技术推广应用缓解了南方蛋白饲料不足,促进了我国南方畜牧业发展;而且种植苎麻具有优异的水土保持效果,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