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蚕桑资源饲料化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蚕蛹饲料化利用问题
蚕蛹营养价值丰富,以发酵等形式加工后的蚕蛹,其中的蛋白质等大分子可降解为多种生物活性小肽,具有抗菌、诱食等作用,蚕蛹生物效价明显提高,但蚕蛹饲料化利用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
1.蚕蛹恶臭
蚕蛹在收集、加工、储存过程中,极易氧化变质,会产生强烈的腥臭味物质,严重影响蚕蛹的饲用品质。
2.蚕蛹品质控制问题
由于蚕丝价格昂贵,蚕蛹作为制丝企业的副产品,价值无足轻重,企业通常不重视蚕蛹的品质控制。同时我国不同蚕区、不同季节、不同收购企业、制丝企业生产的蚕蛹品质、营养成分差异较大,饲料企业利用困难。
(二)桑枝叶饲料化利用存在问题
1.桑枝叶饲料加工成本过高
桑叶用作家畜饲料时,鲜食桑叶是最佳的使用方式,不仅不会破坏其中的维生素和生物活性物质,还能保留桑叶中原有的营养和风味。但因为鲜桑叶中较高的含水量,在直接或青贮后饲喂反刍动物时,可以将其与其他含水量较低的饲用原料搭配使用,饲喂效果将更好。但现代化的畜禽水产养殖企业的日粮配方已趋于精细化,鲜叶自由采食或青贮料适宜饲喂反刍动物,在其他动物日粮中添加时,需要经过粉碎、干燥处理,致使成本大幅提高。
2.抗营养因子问题
桑枝条叶中功能成分对动物糖代谢、脂肪代谢具有抑制作用。桑枝叶在畜禽饲料中的添加量较低:在鸡饲料中的添加量为3%~10%,猪饲料中的添加量5%~15%,牛饲料中添加量为20%~40%,羊饲料中的添加量为10%~20%,且饲喂添加桑叶的饲料后部分畜禽的生长性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其他饲料原料存在负组合效应等。其原因主要是桑叶中粗纤维量较高,存在单宁、植物凝集素及多种抑制机体脂质代谢和糖代谢的功能物质,从而降低养殖动物的生长性能,影响其在动物饲料上大量添加。针对此问题可以通过明确具体影响生长性能的功能成分,通过开发各种酶制剂、营养补充剂及化学试剂、物理方法、微生物发酵等饲料加工工艺来定向消除。
3.桑枝叶饲料品质控制问题。
在不同地区、不同季节、不同品种的桑枝叶在含水量、营养价值、功能成分含量等都有所不同,甚至有较大差异,直接影响到了其在动物饲料中的添加水平,因此需明确不同产地、不同季节和不同品种的桑枝叶成分及消化性特性,制订相应的标准,使其在动物饲粮中科学添加。
(三)蚕沙饲料化利用存在的问题
1.蚕沙原料的不稳定性
随着我国蚕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主产区的转移,目前,我国蚕桑生产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浙江、江苏等几大省份。由于不同地区气候条件和蚕品种、桑树品种以及养蚕模式(采用地面养蚕与簸箕养蚕等方式)均有差异,故蚕沙的新鲜度、营养组成、蚕药石灰残留等指标均会各有不同。如两广地区,养蚕时多为高温多湿气候,石灰使用量大;而在江浙地区,气候以晴冷、干燥为主,养蚕生产中对石灰的依赖远低于两广地区。此外,如遇到蚕病突发等意外情况则大量使用蚕药、石灰,还会造成所得蚕沙在碱性、蚕药、病死蚕数量等方面上相差较大。目前,蚕桑生产仍以散户为主,分布较为分散,这给蚕沙收集的便捷性和时效性带来不便。以上因素导致蚕沙原料稳定性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蚕沙的大规模应用。
2.蚕沙的保鲜和运输
蚕沙水分含量较高,新鲜蚕沙和蚕座中残留桑叶的水分含量在60%以上,加之部分养蚕地区多湿的气候条件影响,造成养蚕环境多阴暗潮湿,而且以地面养蚕的方式长期不除蚕沙,极易造成蚕沙堆沤、霉变,严重影响蚕沙品质。同时我国蚕桑生产多以小型散户为主,多数地区并未建立蚕沙的集中收集与处理场所,大部分农户清沙后便随意堆积,这也会导致霉菌滋生、蚕病病原微生物生长,造成蚕沙品质与新鲜度严重下降,饲用安全性降低。另外,在运输方面面临因蚕沙堆积会严重发热的问题,给运输保鲜带来了困难。
3.蚕沙强碱性
在养蚕过程中,由于季节因素或防控各种蚕病经常会使用石灰或含石灰的蚕药,蚕沙中的石灰含量部分能达到15%(孙丽莎,2015)。部分养蚕地区,蚕农为稳定生产,不管何时都偏爱大量使用石灰,造成蚕沙中石灰残留严重。经笔者现场勘测,广东翁源某养殖户,蚕儿上蔟后,将剩余桑叶与蚕沙堆积一夜后,表面大量冒白烟,中心温度可达80~90℃,可见其石灰残留量惊人,这样的蚕沙,碱性极高。经调查,部分地区蚕沙的pH值可达10~11,多数地区石灰pH值也在7以上。饲料中过高的碱性,会严重影响动物的胃肠道及消化功能。有效降低蚕沙的碱性,是蚕沙饲料用的关键加工步骤,目前,可通过添加食用酸,如醋酸,来改善蚕沙的碱性问题。
4.粗纤维含量高
桑叶在蚕体内只被部分消化,桑叶中的多数纤维被富集在蚕沙中,蚕沙纤维含量在15%~17%。并且蚕咬食后剩下大量的桑茎秆和枝条,常与蚕沙混在一起,进一步加大了纤维素的含量。针对蚕沙纤维含量较高的问题,若要提高蚕沙的饲用价值,一方面可以通过发酵、添加纤维素酶、酸碱处理等方法适当的处理降解部分纤维素以达到饲用标准,另一方面应选择消化纤维能力强的饲喂对象,比如牛、羊、鱼等草食性动物。
5.病原菌与蚕药成分
蚕儿敏感性强,养蚕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极易感染细菌病、真菌病以及微孢子病等蚕病,并易造成大面积染病。除沙后部分病死蚕和蚕常常混在一起。虽然家蚕和畜禽类动物物种亲缘关系相差甚远,也并未见家蚕病原感染畜禽的报道,但蚕沙中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对动物健康或者疾病传播或多或少也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部分蚕农直接用鲜蚕沙进行畜禽及鱼类养殖,极易造成病原菌的扩散与传播。另外,在蚕病多发季节或为了防止蚕病的发生,养蚕时也会使用一些蚕药,如灭蚕蝇,消特灵,蚕座净等,这些蚕药成分会部分混入蚕沙中,能否引起动物中毒致病或对畜禽健康、肉品质等是否有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注释】
[1]1亩≈0.66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