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资源概况

一、资源概况

苎麻(B.nivea L.)起源于我国,是我国南方特色经济作物,其传统用途主要用作纺织原料。苎麻作为纤维作物,栽培历史在4000年以上,是我国劳动人民最早驯化的天然纤维作物之一,有悠久的种植传统并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长期以来我国的苎麻种植面积和原料产量占世界的90%以上,处于支配地位。湖南、湖北、四川和江西为我国苎麻的主产省,其种植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其余分布于重庆、广西、贵州、安徽和云南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国外仅巴西、印度、菲律宾和马来西亚有少量种植。

苎麻业是我国具有资源、生产和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苎麻纺织品市场特别是国内麻纺织品市场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2005年我国苎麻纤维使用量达到25万t。至2006年底,我国约有苎麻面积17万hm2,产量约30万t。苎麻产量与使用量基本持平。2008年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苎麻产、销量大幅下降,纺织企业所用苎麻原料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库存。2012年以来年产量约10万t,种植面积也不到常年的50%。2015年开始,由于苎麻原料库存已经基本消耗,苎麻种植开始恢复,为了获得较为稳定的原料供应,湖南、江西和四川等省已有一些纺织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建立起自己的苎麻原料生产基地,目前我国纤维用苎麻面积约100万亩,面积最大的是四川省,约30万亩。

苎麻不仅是优质的纤维作物,还是优良的饲料作物。20世纪60代以来,国内外就先后开展了苎麻饲料化研究。苎麻嫩茎叶营养丰富,粗蛋白含量普遍在19%以上,蛋白质的氨基酸含量组成合理,赖氨酸含量高达1%,富含多种维生素,是优质植物性蛋白饲料原料。在我国苎麻产区,长期以来就有用苎麻叶喂牛、羊、猪等动物的习惯,而且有很好的饲养效果。国外方面,美国对苎麻作动物饲料研究得比较全面,在苎麻草粉喂养猪、牛、羊、家禽等动物的喂养试验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结果认为,苎麻是适合以上多种动物胃口,喂养效果很好,是优良的蛋白质饲料,其营养价值和饲养效果与苜蓿相当。

长期以来,虽然苎麻嫩茎叶常被用作猪、牛、羊、鱼等动物的饲料,但从未形成规模化的苎麻饲料产品,其粗蛋白质含量高的饲用价值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国苎麻常年种植面积为300万亩左右,年生物学产量按平均1.2t/亩计算,每年干料总产量达360万t。从干料产量组成来看,多数苎麻品种干麻、麻骨和麻屑、干叶分别占17%∶58%∶25%,相当于每年大约生产原麻60万t,麻叶(含叶柄)90万t,麻骨和麻屑208万t,目前主要利用其纤维作为纺织原料,而营养价值好的麻叶随其他副产物一起被丢弃,每年废弃的麻叶、麻骨和麻屑等苎麻副产物约300万t,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麻叶、麻骨和麻屑的混合物在其含水量60%左右时通过添加糖蜜或含糖的玉米秸秆进行青贮发酵,可以制成优质青贮饲料,用于喂养牛、羊等反刍动物。按照上述近300万t麻叶、麻骨和麻屑的产量基数,如果把这些苎麻副产物制成青贮饲料,每年可以生产苎麻副产物青贮饲料约1300万t,可为牛、羊养殖提供大量饲料来源。

苎麻喜温热、湿润的生长环境,但地下部分不能长时间渍水。苎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5~35℃,因此,江南湿热的夏天苎麻生长很快。与苜蓿相比,在江南和华南地区种植苎麻有较强的适应性。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苎麻的生物产量相对苜蓿有明显的优势。壮龄苎麻出苗快,株数多,生长势强,茎秆粗壮,叶片肥大。苎麻为荨麻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在肥、水、光、温充足的条件下,按株高90cm左右的高度收割一次,饲料用苎麻在江南地区每年可收割6~8次,在华南地区每年可收8~10次。干茎、叶产量江南地区为1.2~1.5t/亩,华南地区为1.3~1.8t/亩。如果推广饲料专用苎麻300万亩,每年可生产饲用苎麻干草约450万t。加上生产原麻的副产物(麻叶、麻骨和麻屑)每年约300万t,全国每年生产的苎麻饲料总产量约为750万t。因为苜蓿不适应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当温度超过35℃时就会停止生长甚至死亡,因此,苎麻是南方极具开发潜力的饲草饲料(图1-16)。

图1-16 山坡地上生长的苎麻

图1-17 饲料苎麻生长状况

作为饲料作物种植,苎麻在繁殖成本上也具有优势(图1-17)。苎麻为异花授粉作物,种子繁殖常因天然杂交营养体会表现出杂种优势。苎麻种子很小,千粒重仅0.05g左右,而且苎麻种子量多,繁殖系数很大,留种1亩可繁殖1200亩。

饲用苎麻蛋白含量与植株生长高度和茎纤维发育程度紧密相关。正常生长条件下,苎麻全株蛋白含量最高的时期是株高40~60cm,蛋白含量在22%~26%。此时纤维含量低,一般在16%左右。但是,这个时期干物质含量也低,仅为15%左右。在株高70cm以后,随着生长高度的增加和纤维的成熟,蛋白含量逐步下降,到纤维收获时基本稳定。苎麻蛋白主要在叶片里,为了兼顾饲料营养价值(主要是粗蛋白含量和粗纤维含量),整株收割时,一般应在65cm左右收割。然而此时正是苎麻生长的旺盛期,此时收割,未能充分利用苎麻的生长潜力。根据对苎麻品种“湘苎5号”在40~100cm生长期的生长速率调查,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增高可达每天5cm,从营养价值来看,苎麻叶的粗蛋白含量相对稳定,随株高增加降低得较少。整株粗蛋白含量随株高降低主要是因茎中粗蛋白减少所致。植株高度增加还会导致粗纤维含量升高。因此,苎麻被作为蛋白饲料开发利用时应适当控制收割高度,而作为反刍动物(如牛等)的饲料利用时可以适当增加收割高度,以便在减少收割次数的同时获得更高的产量。收割高度与收割次数是紧密相关的,收割高度愈高,收割次数愈少,而收割次数减少,施肥、田间管理及收割劳动力投入都会减少。同时由于植株增高含水量会有所降低,还可以降低干燥费用投入。因此,我们认为,在饲料营养成分要求允许的范围内,应尽量增加收割高度,这样将会提高生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