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鹅的营养需求与管理

二、肉鹅的营养需求与管理

(一)营养需求

肉鹅的一切生理活动过程,包括运动、呼吸、循环、吸收、排泄、神经系统、繁殖、体温调节、生长发育等均需要足够的营养。饲料供给首先提供用以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的营养需求,即维持需求;其次提供用于长肉、产蛋、长毛等生产产品的营养需求,即生产需求。所需的主要营养物质包括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维生素和水等。

饲料中糖类及脂肪是能量的主要来源,蛋白质多余时也分解产生能量。主要的糖类类型包括淀粉、糖类、纤维。不同肉鹅品种、同一品种的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所需的能量水平也不一样。美国NRC(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推荐0~4周龄鹅的营养需要量为代谢能12.13MJ/kg、粗蛋白20%。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对育雏鹅的营养进行了研究,推荐的代谢能及粗蛋白水平分别在10.50~12.97MJ/kg和18.0%~21.8%。

发达国家水禽饲养量少,相关的研究资料短缺。我国虽然是世界水禽的养殖中心,但系统性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鹅的生理生化、营养、饲养及饲料配制技术等方面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国肉鹅的饲养方式主要是放牧与补饲精料相结合,营养需求量研究内容集中在补饲精料的代谢能和粗蛋白含量方面,并在日粮结构、不同日龄肉鹅需求及不同季节变化调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早期,我国水禽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法沿用即得方法,而且不统一,导致所报道的试验数据无可比性,误差很大。美国NRC(1994)推荐的鸭、鹅营养需要量数据,依据的参考文献是早期研究结果,数量有限,推荐值误差较大(表4-108)。

表4-108 国外鹅饲养标准

续表4-108

注:*苏联制定的数据为总磷需要量

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出本土的饲养标准,目前仅有相关的农业行业标准如《无公害食品家禽养殖生产管理规范》(NY/T 5038—2006)、2016年审定的《鹅肥肝生产技术规范》及地方标准。一般规范特殊的养殖目的、区域及鹅种的饲养管理,常规产业化养殖中难以借鉴。为此,肉鹅工厂化生产中常采用小鸭阶段饲料,或者根据美国NRC、苏联、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标准进行调整优化后使用(表4-109)。

表4-109 我国鹅饲养参考标准

续表4-109

注:摘自沈军达主编《种草养鹅与鹅肥肝生产》,2004

(二)饲料配制

不同生产条件下,鹅对各类营养物质的需求也不同。根据不同情况,需要对体量中的营养物质进行组配和均衡,充分发挥鹅的最大生产潜力。一般在配合日粮中,划分为能量、蛋白、氨基酸、维生素、矿质元素和添加剂等几大部分,每一部分有一种或多种原料组成。如2~3种谷实类饲料主要用于提供能量,占50%~60%;若干种饼粕类饲料用于提供蛋白质,占10%~25%;复合矿物质添加剂用于补充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占0.25%~1%。

有研究认为,1~28日龄东北肉雏鹅饲粮代谢能水平、粗蛋白水平显著影响日增重、采食量、料重比、腹脂率和肠道率(肠道重/活体重×100%)等指标,并认为其适宜的代谢能水平为12.5MJ/kg,粗蛋白水平为18%,钙水平为0.8%,非植酸磷水平为0.5%。在0~28日龄四川白鹅上的研究结果则表明最佳的能量水平为12.50MJ/kg,粗蛋白水平为19.20%。还有研究认为5~10周龄扬州鹅的日粮能量水平以10.50MJ/kg为宜,与其他研究差异较大的原因可能是蛋白质水平不同所致。可见,在不同条件下的需求水平及日粮配合,均有不同的生产及效益表现。

饲料配制中不仅要注意鹅种/品系的不同、鹅生长发育阶段的不同、生产目标的不同(蛋、羽、肉、肝等)以及生产区域的不同等外在因素,还应当注意饲料原料之间配合的互补与增效作用。如,苎麻具有高蛋白、低能量、高钙的特点,则日粮中应适当降低蛋白原料含量而提高能量及非植酸磷原料的含量,可以有效发挥苎麻的营养特性,提高养殖效益。

饲料配合还应注意选择合理的饲养标准、合理利用饲料资源、符合鹅的消化生理特点、卫生质量标准等。饲料的搭配在每个阶段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并在变更时保证3~5d的过渡期。

(三)饲养管理

了解鹅的生物学特性是做好鹅饲养管理工作的基础。鹅为水禽,有明显的喜水性。放牧鹅群最好选择在宽阔水域、水质良好的地带放牧。舍饲养鹅,特别是养种鹅时,要设置洗浴池或水上运动场,供鹅群洗浴、交配之用。值得注意的是,实现全舍饲和高密度饲养仍然是肉鹅规模化生产的重要方向之一,这种模式往往不提供戏水场所。鹅喜食青草,但鹅的草食性与反刍动物有很大的区别,鹅对粗纤维的消化能力非常有限,青草中的叶蛋白、维生素等才是鹅采食青草的主要收获。在集约化饲养时,从理论上讲,只要营养充足,不一定非要青草,鹅群也可生长良好或生产性能发挥良好。鹅天性喜欢群居,节律性强。养殖时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这些特性开展规模化、集约化、模式化饲养,另一方面应注意培养稳定的饲喂、饮水、放牧、休息等饲养程序,不可频繁变更。

育雏期的幼鹅生长速度快,但消化、吸收能力较弱,抗逆性差,体温调节能力弱,易患病、易扎堆。这个时期应特别注意育雏场地及设备的检修、消毒。特别要注意鹅舍的温度维持在15℃以上,以免因温度不够,幼鹅扎堆取暖,发生受捂压伤的现象,甚至导致大批死亡。采用苎麻养鹅,在这段时期应注意适口性锻炼。一般采用投喂苎麻鲜叶,或者将苎麻嫩梢粉碎后与精饲料混合投喂的方法。苎麻鲜叶量可由5kg/100只逐步增加。自7日龄开始,育雏期结束即完成适口性锻炼。14~21日龄可以开始放牧锻炼。

进入中鹅阶段,鹅的觅食能力增强,消化道容积增大,食量大、消化能力强,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及抵抗力也增强。这一阶段也是骨骼、肌肉、羽毛生长最快的时期,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也逐渐增加。中鹅阶段应当加强放牧和各种营养物质的补给,争取培育出骨架良好、适应性强、耐粗饲、增重快的仔鹅,为选育留种或转入育肥期打下基础。采用苎麻园放牧方式养殖肉鹅,除了确定放牧时间、牧群大小、放牧规律等常规做法外,应当注意在放牧初期,鹅身高较低而苎麻株高较高时,会影响鹅在麻园中走动,出现扎堆、蹲守现象,需要通过适当驱赶,保障对整个牧区苎麻的均匀采食。当鹅体重较大时,应注意不在大雨天气牧鹅,以免鹅在麻园中长时间戏水、过度踩踏,影响下一季苎麻生长。同时,还可充分利用周边零星草地等,采取麻园刈割和放牧相间的方式,可进一步提高麻园的利用年限。

麻园放牧的肉鹅一般需要在后期集中肥育,采取舍饲肥育法效果较好。苎麻含水量较高、能量较低,肥育期间应限制大量采食,仅作普通青绿饲料投喂。在饲养过程中酌情调整精、青饲料比例。经过肥育的仔鹅,体躯呈方形,羽毛丰满,整齐光亮,后腹下垂,胸肌丰满,颈粗呈圆形,皮下有富有弹性的脂肪层。一般肥育时间10~15d即可达到出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