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化研究进展
“十五”以来,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苎麻遗传育种项目组开展了饲料用苎麻研究,取得了如下进展和成果。
①承担“十五”国家攻关项目,选育出了饲料专用苎麻新品种“中饲苎1号”,于2005年2月通过湖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和登记,定名为“中饲苎1号”。
根据品种比较试验结果,在湖南沅江1年收割6次情况下,“中饲苎1号”70cm收割高度的嫩茎叶干料年总产量为每亩1.26t,比对照平均增产约31.27%(比“0107” 增产45.09%,比“圆叶青”增产17.44%)。如果进入壮龄麻后,每年收割10次,每亩年产量可达到2.1t。该品种主要经济性状优良,单蔸平均分株数多。高度70cm时收割的幼嫩植株干粉的营养品质指标检测结果为:粗蛋白质含量22.00%,粗纤维含量16.74%,钙含量4.07%,粗脂肪含量2.28%,维生素B2含量(mg/kg)13.36。从蛋白质的氨基酸成分来看,该品种的显著特点是赖氨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和亮氨酸含量高,依次分别为1.02%、2.07%、1.87%和1.44%,是高赖氨酸含量的植物蛋白质饲料。
②研究了饲用苎麻收获高度与产量和营养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高度的增加,粗蛋白含量逐渐降低;而产量在收割高度增加的一定范围内逐渐增加,在生长条件适宜的情况下,收割高度以70cm左右为宜,能较好兼顾产量与营养品质。
③对苎麻品种间、茎与叶之间营养成分的差异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叶茎比相近的品种之间,粗蛋白的含量没有显著差异,叶的粗蛋白含量比茎一般高5%~10%,且叶的粗蛋白含量随麻龄增长变化较小。
④苎麻蛋白质含量遗传变异的研究。从国家苎麻种质资源圃中选出33个苎麻品种为材料,通过对33个苎麻品质性状的分析,发现新栽麻不同品种间粗蛋白含量一般在16%~18%之间波动。33个苎麻品种粗蛋白含量最高为21.35%,最低的为14.24%,变异幅度达到7.11%。品种间的粗纤维含量差异显著,品种间变异幅度达到8.88%。在苜蓿分级标准中以粗蛋白、粗纤维含量为主要分级标准,因此,粗蛋白、粗纤维含量也是评价苎麻做饲料的重要指标,单以粗蛋白与粗纤维含量分析评价出邻水野麻、汉中苎麻、古巷大叶青品质较好。
⑤主要饲用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研究。选择中饲苎1号,湘苎3号,泸县家麻,NC01和A6等5个品种(系)作亲本,按Giffing方法4设计和配制杂交组合。对杂交后代的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叶茎比、粗蛋白、 粗脂肪、赖氨酸同时受加性、显性效应的影响;但进一步比较加性方差、显性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率可以看出以显性为主。粗脂肪遗传决定度最高,达到94.31%,其次为灰分、粗纤维、干生物产量,遗传决定度分别为86.97%、84.53%、83.89%,说明这些性状主要受遗传因素决定;鲜生物产量、粗蛋白、磷、赖氨酸遗传决定度高于50%,说明这些性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但以遗传因素为主;叶茎比、钙的遗传决定度小于50%,但都达到了40%以上,说明这些性状受环境因素影响大于遗传因素。遗传参数分析中干生物产量、粗脂肪、鲜生物产量的遗传变异系数比较大,表明这些性状有一定的变异潜力。对产量与品质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杂交后代产量与品质性状处理内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苎麻杂交后代在产量与品质性状存在丰富的变异性。通过选择品质优良的苎麻品种做亲本,进行杂交育种,可以从后代中选出品质优良适合做饲料的苎麻品种。
⑥在种母猪饲料上的试验研究。主要是利用麻类饲料粗纤维含量高(15%以上)、粗蛋白质含量(20%以上)的优点,来替代目前种母猪饲料配方中的麦麸,在符合种母猪营养需要的基础上通过配方的设计,确定麻类饲料在种母猪饲料配方中的添加比例。种母猪的饲料有两种:怀孕料和哺乳料,通过对比试验效果分析,确定麻类饲料在种母猪饲料中的最佳添加比例,同时验证其对母猪产后子宫炎症的防治作用(麻叶中含有绿原酸,颗粒加工为成品料后生成咖啡酸和奎尼酸,对金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并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促进创口结痂)。
⑦研究饲料用苎麻品种配套高产高效栽培和收割技术,进行生产示范,建立了优质高产饲料生产基地。
⑧研究了饲料苎麻的青贮方法和添加物配比。苎麻饲料青贮不但可以长期保持其营养品质,而且可以改善适口性。在南方,由于特殊气候的原因,以青贮的方式收获、贮存及饲喂饲草作物,是一种普遍应用的措施。苎麻饲料产业化研究中,其青贮的研究十分重要,因而设计相关系列实验,掌握苎麻青贮技术。针对苎麻的营养物质特点,采用半干青贮、混合青贮(玉米粉)和甲酸青贮三种方法。在混合青贮中,把玉米粉的所占的比例设计2~3个梯度(5%~15%);在甲酸青贮中,由于苎麻饲料是高蛋白饲料,为缓冲性较高的作物,要pH值降到理想水平,需酸量更大,设计梯度(4~8mL/kg),以得到最佳添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