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科学年度评论.2015—2016》简介
《中国政治科学年度评论.2015—2016》这本书是由.陈周旺,耿暑,唐朗诗主编创作的,《中国政治科学年度评论.2015—2016》共有122章节
1
前 言
《中国政治科学年度评论》首辑问世并在学界引起热烈反响,距今已逾三年之久,以至于很多读者怀疑这项工作会无疾而终。事实上,这段时间我们并不敢有丝毫懈怠。我们是在等待...
2
目录
目 录 前 言 I 定量分析范例 创新与扩散:新型行政审批制度在中国城市的兴起 一、引 言 二、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理论 三、中国新型行政审批制度的兴起 四、理论与...
3
I 定量分析范例
创新与扩散:新型行政审批制度在中国城市的兴起 朱旭峰 张友浪 [评论人:唐朗诗] 县级人大代表履职:谁更积极? 黄冬娅 陈川慜 [评论人:张钧智] 干部交流、政...
4
创新与扩散:新型行政审批制度在中国城市的兴起
朱旭峰 张友浪[1] 内容摘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转变政府职能并调节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突破口。从1997年首家市级行政审批中心成立至今的十多年间,全国已有260多...
5
一、引 言
研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理解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线索。从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最新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
6
二、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理论
地方政府的创新扩散研究肇始于沃克尔(Jack Walker)在1969年发表的文章《美国各州的创新扩散》。在这篇开山之作中,沃克尔将政策创新(policy in...
7
三、中国新型行政审批制度的兴起
中国行政审批制度产生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最初阶段[29]。这项制度被建立起来,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并促使政府提供公平、有效和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然而在改革过程中,...
8
四、理论与假设
根据上文对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理论的评述,本研究将以中国府际关系和干部制度为切入口,从内部经济与行政因素、纵向与横向扩散效应和地方官员的政治流动三个方面解释以市级行...
9
(一)内部经济与行政因素
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形成了这样一种财政分配结构:中央政府得到了大部分的税收资源,并将财政收入以转移支付的方式重新分配,从而平衡不同地方...
10
(二)纵向与横向扩散效应
如前文所述,创新扩散机制通常可以被划分为两大类:纵向与横向。由于中国半分权式的政府间财政关系和职官名录式(nomenklatura system)的官员评价制度...
11
(三)地方官员的政治流动
中国干部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官员的政治流动。为了提升干部能力和反腐,中国中央或上级政府经常把地方官员交流到不同的部门或地方任职。[47]具体来说,我们可以提炼出...
12
五、研究设计
...
13
(一)计量模型
本文将采用事件史分析(event history analysis,EHA)模型检验上述假设。事件史分析又被称为生存分析(survival analysis),...
14
(二)抽样
考虑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副省级与地级城市已经成为中国地方政府的基本组织形式,并作为《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由国家统计局编著)的基本统计单位,我们观察中国28...
15
(三)变量设计
如前所述,我们将主要使用事件史分析方法来检验我们的假设。我们将因变量设置为“ADOPT(采纳)”,在我们的logit模型中,也就是一个城市在某一特定年份建立市级...
16
(四)统计量描述
表1-2报告了本文主要研究变量的整体和分区域的描述性统计[68]。内部经济与行政因素方面,在我们1 900余项可获取的观测值中,人均GDP的均值是10 665元...
17
六、计量模型结果
首先,为了把市级行政审批中心在创新扩散过程中的各个因素的具体影响都展示出来,表1-3报告了离散时间EHA分析的3个回归模型。模型1报告了内部经济与行政因素的基线...
18
七、结 论
本文检验了本地经济条件和行政因素、纵向与横向扩散效应和官员政治流动对中国新型行政审批制度在中国城市间兴起的影响。具体来看,经济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开放性是地方政...
19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政治逻辑——评《创新与扩散:新型行政审批制度在中国城市的兴起》
唐朗诗[1] 自从Walker(1969)的开创性研究以来,[2]关于政府政策创新与扩散的研究不断丰富发展,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在政治学科领域...
20
县级人大代表履职:谁更积极?
黄冬娅 陈川慜[1] 内容提要:利用2013—2014年全国县级人大代表抽样调查数据,本文分析县级人大代表履职积极性及其影响因素,以“议案和建议数”以及“是否投...
21
一、文献评述
...
22
(一)人大代表履职:萌芽的代表性?
长久以来,西方学者对于我国人大代表一个片面的基本判断是,虽然人大代表会反映公众意见,也不断给政府提出各种建议,但是由于授权并不来自选民,因此,他们更多地扮演了所...
23
(二)对既有研究的批评
现有研究无疑有相当的理论和现实洞察力,对我们理解人大代表的履职行为提供了多种解释。然而,已有研究也有不少的局限性。 第一,到目前为止,由于问卷调查渠道的限制,学...
24
二、研究设计
...
25
(一)抽样设计
本文选择县级人大代表为研究对象,这主要基于两方面的两个考虑,一方面,由于调查渠道所限,本研究难以对全国和省市三级人大代表进行调查;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发现,人大代...
26
(二)履职积极性:测量与描述
目前,人大代表履职涵括了很多方面,包括议案、建议、评议、询问和质询、投票以及考察和视察等。在现有研究中,研究者从不同侧重点来分析人大代表履职状况。比如,何俊志和...
27
(三)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本文将主要分析三组自变量对于县级人大代表履职积极性的影响,包括选举激励、政治身份和政治态度,这三组自变量将被逐步放入回归模型中。同时,本文还控制性别、年龄、民族...
28
(四)统计方法
议案建议数、反对票、弃权票、性别、民族、领导干部、专职代表、是否连任等变量具有较高比例的缺失值,缺失比例分别为18.2%、39.1%、39.2%、15.8%、1...
29
三、统计结果
各回归模型的结果如表2-6所示。第一,在模型1中,主要解释变量是有关“选举激励”的一组变量,包括回答者主观认知的提名方式和选举竞争激烈程度以及代表的连任意愿。同...
30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利用2013—2014年的全国抽样调查数据,以“提出的议案和建议数”以及“是否投过反对或者弃权票”来测量县级人大代表的履职积极性。本文认为,现有研究过于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