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转型国家的公民意见与政府回应性
政府回应性指政府决策符合公民政策偏好的程度[2],如果一个政府根据公民意见的变化调整政策,那么就具有回应性。政府对公民意见的回应性是任何现代政治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尽管不同政治学理论对公民意见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有不同设定,然而基本共识是人民主权论,这意味着国家权力最终来源于人民,决策者应该回应公民意见,参与民主理论、多元民主理论和协商民主理论都强调公民意见对政府决策应具有直接影响[3]。
政府回应性的早期研究考察政治家意见与选民意见的一致性,后续研究进而衡量回应性的程度[4]。现有研究发现西方国家的公民意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决策[5],这种影响关系被称为“公民意见-政策连接”(public opinion-policy link)[6],为我们理解政府决策过程提供了重要视角。
尽管现有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一些重要的局限性仍然存在。(1)现有研究局限于西方国家,很少讨论转型国家政府决策对公民意见的回应性。这源于有些研究假定民主制下政治家受选票压力才会回应民意,而转型国家中不存在回应民意的激励。然而,上述假定值得质疑。以中国为例,政府官员并非没有回应公民的政治压力,相反,在体制稳定和政治晋升的激励下,他们非常关注代表性机构、基层调研和网络反映的公民意见。[7](2)现有研究在识别公民意见与政府决策的关系时难以排除二者“互为因果”的嫌疑。简言之,到底是公民意见决定着政府决策,抑或是政府决策塑造着公民意见[8]?政府决策和公民意见通常存在一种循环状且互相强化的关系[9],这使得因果关系的确认非常困难。因此证明公民意见影响政府决策就必须排除以下可能性:政府决策塑造公民的政策偏好或决策者通过政策宣传来引导公民意见。(3)现有研究主要在国家层面讨论公民意见对政府决策的影响,基于地方政府决策的研究很少。几乎没有研究考察同一体制内政府回应性的地方异质性,对调节公民意见与政府决策之关系的外在因素很少考察[10],而实际上政府回应性可能受到地方经济水平、财政自主性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地方领导人政策偏好的影响。
基于以上讨论,本文将通过一项对地方公务员的调查实验来检验当前中国公民意见在地方财政决策中的作用。近年来,中国政府在重要决策中越来越考虑公民意见。为了确保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政府不仅通过人大/政协、大众传媒等了解民意,还通过召开公众听证会、征求网络民意等途径吸纳公民参与决策过程。这空前强化了公民意见与公共政策的联系,为公民意见影响政府决策提供了现实可能性。通过调查实验,本文试图在如下方面有所贡献:(1)以中国为案例讨论转型国家公民意见影响政府决策的可能性和路径。分析策略是给予地方决策者有关本地公民意见的不同假设信息,然后观测其政策选择,如果政策选择与假设民意一致就具有回应性;(2)通过随机化分配干预来排除公民意见与政府决策“互为因果”的可能性,以有效评估公民意见对政府决策的影响;(3)考察地方层面和决策者个体层面因素对实验效应的影响。回顾现有研究,财政政策是国际学术界开展“公民意见—政策连接”研究的核心政策领域[11],这源于财政政策之于公共治理的重要性、关注度高,以及观察财政指标的可行性[12]。因此,本文也以地方财政决策为研究对象,考察地方财政决策的两大最核心政策领域——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领域的“公民意见—政策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