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 录
前 言
I 定量分析范例
创新与扩散:新型行政审批制度在中国城市的兴起
一、引 言
二、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理论
三、中国新型行政审批制度的兴起
四、理论与假设
(一)内部经济与行政因素
(二)纵向与横向扩散效应
(三)地方官员的政治流动
五、研究设计
(一)计量模型
(二)抽样
(三)变量设计
(四)统计量描述
六、计量模型结果
七、结 论
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政治逻辑——评《创新与扩散:新型行政审批制度在中国城市的兴起》
县级人大代表履职:谁更积极?
一、文献评述
(一)人大代表履职:萌芽的代表性?
(二)对既有研究的批评
二、研究设计
(一)抽样设计
(二)履职积极性:测量与描述
(三)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
(四)统计方法
三、统计结果
四、结论与讨论
评《县级人大代表履职:谁更积极?》
干部交流、政治动员与反腐败
一、引 言
二、干部交流、政治动员与反腐败
(一)干部异地调任
(二)中央步调设定与周期性动员
三、反腐机构和反腐力度的测量
(一)“双轨制”的反腐体系
(二)对反腐力度的测量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与方法
(二)分析结果
五、结 语
腐败与反腐败制度建设——评《干部交流、政治动员与反腐败》
II 超越传统定量
转型中国的公民意见与地方财政决策——基于对地方政府的调查实验
一、引言:转型国家的公民意见与政府回应性
二、公民意见与政府决策:西方理论到中国经验
(一)西方国家的公民意见与政府决策
(二)转型国家的公民意见与政府决策:以中国为例
(三)财政决策中的政府回应性
三、调查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实验的对象
(二)干预的设计
(三)干预分配及平衡性检验
四、地方财政决策:地方财政预算服从上级吗?
(一)干预效果
(二)官员特征与回应上级政府
(三)地区差异与回应上级政府
五、地方财政决策:地方财政预算回应公民吗?
(一)干预效果
(二)官员特性与回应本地公民
(三)地区差异与回应本地公民
六、结论:地方政府决策中的“选择性回应”
评《转型中国的公民意见与地方财政决策——基于对地方政府的调查实验》
多渠道强干预、框架与抗争结果——对40个拆迁抗争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回顾与分析思路
(一)抗争结果的影响因素:西方与中国的经验
(二)分析思路
三、研究方法
(一)案例来源与资料收集方式
(二)分析策略: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三)变量测量
四、分析结果
(一)什么因素影响抗争的成功?
(二)抗争成功条件的稳健性分析
(三)作为变量的政治机会
(四)理解中央强干预的影响因素
五、结论与讨论
因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评《多渠道强干预、框架与抗争结果》
III 定性研究范例
行政区划调整中上下级间的协商博弈及策略特征——以SS镇为例
一、引 言
二、行政区划调整的理论分析
(一)政府区划决策-收益模型
(二)上下级间的方案协商博弈
三、SS镇行政区划的变迁历程
(一)第一次调整
(二)第二次调整
四、组团排序调整过程的博弈分析
(一)下级政府商议权的行使机会
(二)“以内博外”策略
五、高新区调整中的博弈分析
(一)N区对商议权的主动利用和“零正嵌套”策略
(二)F市政府的修正方案:平衡共赢策略
(三)内生的机会:区划调整商议权的再运用
六、总结与讨论
评《行政区划调整中上下级间的协商博弈及策略特征》
IV 研究方法探析
政治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四种不同的理解视角
一、引 言
二、休谟或新休谟传统
三、反事实逻辑
四、实验逻辑
五、因果机制法
六、结 语
腐败测量:基于腐败、反腐败与风险的视角
一、问题的提出
二、腐败测量问题的理论探讨
(一)腐败是否可以测量?
(二)腐败是否可以真实测量?
(三)腐败如何才能被正确测量?
三、基于腐败、反腐败和腐败风险的测量框架
(一)腐败测量的三个维度
(二)腐败测量指标体系设计的思路
四、腐败测量指标体系构建
(一)腐败状况评估指标体系
(二)反腐败绩效评估指标体系
(三)腐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四)腐败测量指标体系
五、研究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