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因素影响抗争的成功?
文章首先考察单个解释条件与抗争结果的关系。结果显示(表5-1),中央政府干预、央媒支持性报道和有利制度框架的必要条件一致性均小于0.9,不能看作抗争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央政府干预和央媒支持性报道这两个变量的充分条件一致性得分为0.79和0.78,略小于0.8这一标准,可看作近似的充分条件。中央政府干预和央媒支持性报道的充分条件覆盖率分别为0.58和0.70,比较这两个指标可知,央媒支持性报道对抗争结果的解释力略强。有利制度框架的充分一致性为0.6,不足以构成抗争成功的充分条件。综上可知,政治机会对抗争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仅考虑政治机会不足以解释抗争成功。
表5-1 单因素的必要性和充分性分析
就动员理论而言,动员网络和互联网意见领袖支持既不是抗争成功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新媒体以联动报道的方式介入可以看作有社会影响力拆迁抗争成功的必要条件。几乎所有成功的拆迁抗争均得到广泛的新媒体报道。进一步分析显示,新媒体报道并不是抗争失败的必要条件,说明该条件并非“琐细的”必要条件。然而,新媒体联动报道不是抗争成功的充分条件。就抗争策略而言,不管是破坏性、暴力性还是表演性策略,均不足以构成抗争成功的充分条件。类似地,任何单一的框架化方式都不足以构成抗争成功的充分条件。
接下来,笔者选择各理论对应的一组变量作为解释条件,建构真值表并对其进行布尔最小化来寻找抗争结果的因果路径(表5-2)。对政治机会结构理论三个变量的分析显示,有两个组合导致抗争成功:(1)三个条件同时存在,该路径解释了绝大部分的成功案例;(2)同时存在中央政府干预和央媒支持性报道。这两个组合进一步简化为“中央政府干预*央媒支持性报道”。该因果路径的充分性一致性为0.87,覆盖率为0.57,表明被研究案例中约57%的成功结果可被该路径解释。可见,政治机会结构理论对拆迁抗争的结果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表5-2 各理论对抗争成功的解释: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注:IS表示不足以构成充分条件,此时一致性等指标无意义,使用“—”表示。
对资源动员三个变量的分析显示,任何组合均不足以解释抗争的成功。类似地,抗争策略三个变量的任何组合均不足以导致抗争成功。
四个框架的不同组合对抗争成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定性比较分析识别了三个因果路径,分别为(F1)“不使用弱者框架,使用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框架”;(F2)“使用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框架,不使用违反制度框架”;(F3)“使用弱者和违反制度框架,不使用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框架”。比较这三个路径可以发现,社会主义框架与集体主义往往同时出现,但它们不与弱者框架或违反制度框架同时出现。比较这三个路径的原生覆盖率和唯一覆盖率[80]可知,路径F1的解释力最大,路径F3的解释力最小。即社会主义框架和集体主义框架在拆迁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这三个基于框架的路径均满足充分条件一致性标准,但它们仅解释约36%的抗争成功案例(总覆盖率为0.36),解释力远小于政治机会结构(对应覆盖率为0.57)。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框架化策略通过影响中央政府回应而间接影响抗争结果,这种间接效应降低了框架化策略的直接解释力。
综上,资源动员与抗争策略无法有效解释抗争的成功,框架对抗争成功结果具有中等大小的解释力,而政治机会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尽管现有研究指出政治机会结构对抗争成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81],它们仅强调上级政府的干预是否发生,而较少详细说明上级政府干预的不同模式及不同干预模式对抗争结果的影响。本文不仅证实了中央干预的重要性,还进一步指出中央媒体支持性报道的解释力比中央政府直接干预具有更大的解释力;当中央部门的干预同时发生于多个制度渠道且通过体制内的央媒向社会公开时,中央干预对抗争结果的影响最为有效。笔者将这种干预模式称为“多渠道强干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