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干预的设计

(二)干预的设计

调查实验通过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不同问题对受访人实施干预,即让受访人阅读不同信息,然后对特定问题作出应答,该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51]考虑到地方财政预算的复杂性,调查实验主要考察其中的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项目。现阶段地方财政预算项目复杂多样,除了一般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常规性支出,地方财政支出项目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两大领域。[52]改革以来,经济发展支出始终在地方财政支出中占重要比例,[53]并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进入21世纪,中国政府将发展“民生”列为主要施政目标,在公共财政上加强了教育、卫生、社保等民生福利领域的投入[54],且民生福利的筹资和支出责任主要在地方[55]。简言之,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支出是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核心关切,因而调查实验同时在这两个支出领域检验公民意见对地方财政决策的影响。

恰当地评估公民意见对地方财政决策的影响还依赖于对上级政府之影响的估计。估计上级政府对地方财政决策的影响既具有实践必要性,也具有逻辑必要性。中国是单一制国家,地方政府是上一级政府的下属机构,在人事、财政和行政权限上从属上级政府,上级政府对地方政府施加着广泛影响。现有财政制度下,上级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手段引导(或限制)着地方财政决策,“五年计划”等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区域性政策、财权事权划分、财政配套或专项支出等都是上级政府影响地方财政决策的主要途径[56]。从逻辑上看,为了进行有效的因果推论,有必要排除上级政府对地方财政决策的可能影响。基于以上原因,调查实验分别设置不同“干预”来分析上级政府意见和本地公民意见对地方财政决策的影响。

本文检验两种意见来源对地方财政决策的影响。通过考察上级政府和本地公民在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两个支出领域表达不同政策偏好时,地方官员的政策选择来分析地方财政决策中回应公民意见的行为模式。调查实验首先设置一个虚拟情景(见表4-2),该情景要求受访人将自己假设为“某县县委书记”,并在情景要求下对某县年度财政预算做出建议。虚拟情景设计在调查实验中应用广泛[57],在实验政治学中备受推崇。以县级政府为分析单位是因为县级政府是最主要的地方政府,具有相对独立的财政决策权且接近公民,更容易获得公民对地方财政预算的意见。本文的因变量是研究对象对财政预算中经济发展支出和民生福利支出之比例的偏好。调查实验由一个控制状态和四个干预状态构成,具体设计如下:

表4-2 调查实验的情景设计

控制状态的接受者将阅读如下信息,并提供答案[58]

假设您担任某县县委书记职务,您要对某县本年度财政预算提出建议。某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处于全省中等水平,预计本年度财政收入继续增长。除了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等财政支出项目外,您认为某县本年度应该在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领域如何分配财政收入(两项合计100%)?

1.经济发展超过民生福利;2.经济发展和民生福利持平;3.民生福利超过经济发展

干预一的设计与控制组一致,增加了上级政府偏好经济发展意见“上级政府提出五年内将本县所属区域建成地区性经济中心,将经济发展作为党政领导干部考核的重中之重”。干预二在控制状态的基础上增加了上级政府偏好民生福利的意见。干预三和干预四关注本地公民意见,干预三增加了本地公民偏好经济发展的意见,干预四反映本地公民偏好民生福利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