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决策中的政府回应性

(三)财政决策中的政府回应性

国际经验显示,财政政策在政府回应性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地位[39]。首先,财政政策是政府通过一系列财政收入和支出工具来影响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以实现执政目标的关键政策,是分析政府行为的重要维度[40],因而也成为评估政府回应性的关键指标[41];第二,财政政策的重要性导致其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公民会基于个人经验和知识形成对财政预算的特定且稳定的偏好[42],任何国家的财政决策都离不开对公民意见的充分考量;第三,相较于其他政策,研究财政政策更具可行性。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年度财政收入和支出情况采集财政数据[43],再对照公民对财政预算的偏好即可考察政府回应性的程度及差异。基于以上理由,财政政策成为政府回应性研究的核心领域。

财政政策是中国公共政策的核心政策,而财政决策更是首要的公共决策,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财政政策是中国公民参与时间较早、参与程度较深的领域之一。1998年中国启动公共预算改革,改革的重点之一即是加强公民参与公共预算[44]。在公共预算改革实践中,河北、广东、江苏、浙江等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向本地公民开放预算过程[45],典型的开放途径包括召开特定政策预算听证会、整体财政预算安排的听证会、预算民主恳谈会[46]等。伴随着公共预算改革的稳步推进,地方人大在地方财政决策中的影响也日益增强[47],而常态化地了解公民的财政预算偏好也日益成为地方财政决策的重要部分。总之,公民意见对财政决策的影响机制包括公民参与和人大参与,二者影响财政决策的具体机制既有联系,也有很大差异。公民参与主要影响政策输入端,为财政决策提供政策偏好、议程设置和政治支持;人大参与既影响政策议程设定和协商过程,也通过监督和问责来影响政策输出端。考虑到研究目标,本文聚焦于考察政策输入端的公民意见对地方政府财政决策偏好的影响,这里的公民意见指公民及其代表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表达的对本地财政支出的具体偏好。总之,本项调查实验不仅在理论上有检验转型国家“公民意见-政策连接”之可能性的价值,更具有从实践上评价“预算民主”等财政改革成效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