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抗争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相关研究包括环保与邻避抗争[2]、农民抗争[3]、工人抗争[4]、业主抗争[5]、拆迁抗争[6]。这些研究借鉴社会运动理论,从资源动员、政治机会、框架化等角度对抗争组织、动员与策略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虽然上述研究增进了我们对抗争参与和动员的认识,但它们忽视了对抗争结果的考察。肖唐镖和孔卫拿[7]在回顾中国群体性事件结果和后果的研究后指出,国内学者的研究相对滞后,表现为研究理论导向不明确、分析框架缺乏、经验研究不系统等。对此,有研究者认为抗争研究的重点有必要从“用什么武器”转向“武器为何有效”[8]。在此脉络下,本研究试图回答如下问题:在中国,究竟什么因素能够影响抗争的成功?[9]这里的成功指抗争达到预期目的。

本文以征地拆迁抗争事件为案例,较为系统地探讨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抗争得以成功的影响因素。目前,拆迁抗争已成为我国转型过程中抗争的典型代表。根据《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对天涯社区维权类帖子的统计,强拆事件占全部网络维权事件的20.1%。建设部2002年1—8月份所受理的来信中涉及拆迁问题的占28%,上访批次中反映拆迁问题的占70%,拆迁类集体上访占集体上访批次的83.7%[10]。征地拆迁也被认为是群体性事件的三驾马车之一。在此背景下,研究拆迁抗争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民众抗争动力及政府回应策略的认识。

我们通过媒体报道和互联网收集了发生于2003—2012年间的40个案例,对其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试图超越个案的特殊性来揭示有社会影响力的抗争得以成功的条件。尽管案例比较分析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概化能力,但与现有的单案例分析和少量案例简单比较分析[11]相比,系统的案例比较分析更有可能揭示解释条件与结果之间存在的联系模式,有助于深化我们对抗争结果影响因素的认识[12]。本研究试图在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努力:(1)初步检验社会运动文献对我国抗争结果的解释力;(2)结合中国政治体系的特点和中国抗争研究的理论洞见,较为系统地总结非西方国家中抗争成功的条件,并指出政治机会和框架化的重要性;(3)提出并检验央媒支持性报道和有利的制度框架对抗争结果的影响,从而拓展“客观的”政治机会结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