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 言
研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理解中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线索。从20世纪80年代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最新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始终被政府作为转变政府职能并调节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突破口。自2001年中央政府正式启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来,大量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发表[2]。然而,既有的研究往往是规范性地讨论政府“应该”做什么,或者只是对既有实践经验的个案总结,并未探讨这项制度改革在中国全面铺开背后的原因与机制。特别地,行政审批中心作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核心载体,自20世纪90年代末在东南沿海城市首先建立以来,如今已遍布全国。但如此大规模的组织再造运动和扩散过程,至今没有被系统地研究过。因而,本文试图以行政审批中心为切入点,全面地审视新型行政审批制度在中国的兴起历程。
地方政府创新及其“以点带面”的扩散,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中国政府经济腾飞并适应改革开放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关键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地方政府的创新实验作为中央政府决策过程的一个重要部分,会得到中央政府的协调、指导、保护和资助,这与以地方政府创新为特征的“中国经验”相呼应[3]。然而,大量研究都只是将地方政府创新作为解释中国经济奇迹和政治适应性发展的原因[4],很少有学者去深究地方政府创新和扩散过程本身的规律及背后的因果机制。与此同时,西方的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家们也已经意识到创新扩散研究不应只停留在传统的(西方的)联邦民主制度的体系下[5]。中国政治体系中拥有许多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制度安排,因此,大多数在西方国家被普遍认同的流行理论假设需要在中国这样的非西方体制中经受实证上的检验。
本研究对我们理解中国地方政府创新扩散的规律和帮助政府进一步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本文着重突出了以建设行政审批中心为标志的新型行政审批制度在中国的扩散过程,有助于学界总结中国地方政府特有的创新扩散模式。本研究将中国官员政治流动特征纳入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中。特别是本文在既有的干部制度研究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解释变量。在实践上,本研究能够帮助中央政府深刻理解地方采纳创新的动力和阻力,并有助于中央政府更加有效地推进下一步行政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