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一)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本书将企业史和创新经济学中的创新型企业理论进行综合交叉研究,涉及企业史、经济史、创新经济、企业理论、技术创新、创新型企业理论等多个研究范畴。其中,以企业史内容和研究方法及创新型企业理论为主要关注点,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也需要做广泛的了解和学习

本书的研究对象是一家美国大企业,从美国的企业史研究领域来看,哈佛商学院作为工商管理研究重镇,也是企业史和经济史研究领域的权威,它对企业史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的界定是:企业史的研究给企业家、管理者等商业实践人员、学者和政府决策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资源,他们可以通过了解和研究丰富而细微的历史证据,对当今世界现实中所面临的某些关键性商业和经济问题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从而可以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和决策。

欧洲企业史学会(BHC)等多家学术研究机构认为,企业史的研究涉及企业组织、企业经营方法、企业与政府的关系、企业与劳工组织的关系、企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该领域的研究还包括个别企业的变迁史、企业创建与发展过程、个别企业管理者和企业家的传记等方面的历史研究。

企业史是经济史的分支,因此,分析和研究美国企业史就有必要对美国经济史做一定的了解。例如,美国经济史专著《美国经济史》,叙述了从北美殖民地时期到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发展的全过程。[5]从行业角度来看,书中分别叙述了运河、公路和铁路等基础设施行业,钢铁业、纺织业等轻重工业,农业、金融业、采矿业等行业的历史发展过程。从纵向历史发展角度来看,该书叙述了散落于各处、各行业的殖民地时期的手工业、贸易等行业的发展,分析了运河修筑、公路和铁路投资与建设等美国历次经济发展高潮和兴衰起落。《美国经济史》对反托拉斯、“自由放任”、罗斯福“新政”、艾森豪威尔的“现代共和主义”、肯尼迪时期的“新边疆”等政府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干预与规制的政策演变过程也做了叙述。通过该著作,可以对美国经济史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发展历程和美国经济史的写作思路与方法等方面有一定了解。另一部主要的美国经济史专著是沙伊贝等的《近百年美国经济史》,该书叙述了美国自内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左右的经济发展历程,对美国各行业的发展及整体经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做了较深入的叙述与分析。[6]

较早一本美国企业史研究权威性著作是《美国企业史》。该书首先介绍了北美殖民地时期个体商人从事的贸易活动,然后分析了由殖民地商人所驱动的从早期手工业向工场制的发展历程。之后,又重点叙述了从卡内基、斯威夫特等工业企业家推动大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到电力、汽车、无线电等高技术企业的勃兴;从杜邦、梅隆等工业与金融家族企业财团的崛起,到大危机时期政府对大企业运营的干预;等等。以此分析了美国企业发展历程中较具代表性的时期及主要行业企业的创业与成长历程。该著作关注了从北美殖民地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企业制度、企业运营、企业家、企业发展大环境等主要研究领域。虽然书中带有某些批判商人利益至上、揭露工业富豪的罪恶等意识形态方面的表述,但塞利格曼在有关美国企业制度的形成,各行业企业的兴起,企业家、发明家和科技在企业与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外部环境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客观论述,有许多值得学习和借鉴、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观点与认知。该书同时提供了部分有价值的史料参考。[7]

通过历史学者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的《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大企业和国民财富》等历史研究专著,可以对美国和其他主要国家的企业发展历程及企业史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思路等有进一步的了解,对论文的写作方法、逻辑框架、论述思路及对企业史写作课题的具体界定等有很大助益。从具体企业案例分析角度来看,他在前三部著作中对巴尔的摩和俄亥俄铁路等主要铁路公司、杜邦公司、卡内基企业集团、通用汽车公司、标准石油公司等工业企业不同时期的技术进步、企业职能力量的构建、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与发展等进行了麻雀解剖般的论述和研究。他更通过对美国大企业的崛起历程,企业家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不同时期主要企业各职能力量的构建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变革,以及企业职业化管理者群体的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总结归纳出“结构追随战略”等一般性的企业发展规律。

撰写经济史和企业史的著作需要对经济学、企业管理、企业理论等方面的知识做一定的学习和了解。其实,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对本书的写作助益很大,书中对数学公式和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较少,也更为接近现实经济生活,它们不仅让笔者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了解,也对本书写作中需要应用到的涉及经济学的很多关键概念有了一定掌握。丹尼斯·卡尔顿的《现代产业组织》为创新型工业企业历史发展的写作提供了很多必要的基础知识,尤其是对诸如U型和M型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企业在产品业务各发展阶段为巩固和增强市场力量所采取的营销战略,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时机选择,企业对创新过程阶段性推进的掌控等方面的阐述,对本书的写作都有很大助益。

创新型企业研究属于经济学中创新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更是以历史研究方法为主的经济学者所关注的领域。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经济分析史》《景气循环论》等著作中深入研究、归纳并发展了他的“创造性毁灭”创新概念和创新过程理论,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企业家、企业、科技进步等因素在打破“循环流转”经济运行状态、实现整体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经济史和演化经济学者杰弗里·霍奇逊在《演化与制度——论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学的演化》、理查德·纳尔逊和悉尼·温特在《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利用“路径依赖”“突变”“新事物”等概念和理论观点,将生物学中的演化逻辑引入创新经济学研究,用历史分析的方法论述宏观经济角度和微观企业层面的创新发展过程。伊迪丝·彭罗斯在《企业成长理论》中通过积累、培养、有效利用和发掘企业资源的观点,论述了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这和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的大企业发展历史研究中关于规模化销售力量推动规模化生产力量的构建,对各职能力量的有效协调和利用推动大企业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构建等理论观点相得益彰。伊迪丝·彭罗斯的研究同样是对企业创新发展过程的研究。

具体到企业创新机制中的关键组成要素,约瑟夫·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的研究中,更加强调了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创新传统的重要性。法国经济学家萨伊在他的《政治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中第一次使用企业家这一概念,将企业家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萨伊认为,企业家具有冒险和承担风险的创业精神,企业家将资本、土地、劳动等主要资源整合利用,实现盈利并推动经济的发展。彼得·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等著作中,同样强调了企业家精神的重要作用,他的《管理的实践》《成果管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等著作,都突显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司高层在实行目标管理、成果管理、激励员工,以及令企业担当起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以有效履行创新、创造顾客等职责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从优秀到卓越》中,着重强调了公司领导的企业家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以及培养和塑造这种精神的方法与途径。他分析了基业长青企业如何通过精神感染、制度规划等方式,实现这种企业家精神在企业战略高层的代代传承,实现其在整个企业组织中的渗透与贯彻。他通过“使命感”“核心价值观”等概念,强调了在企业全体员工中培养和塑造这种企业家创新精神的重要性,强调了以此形成的创新传统对企业长期成功创新发展、保持基业长青的重要作用。

从经济史、企业史到创新型大企业创新发展历程的研究,从经济学、管理学到创新经济学和创新型企业理论等研究领域,由于篇幅限制,只能将本书写作过程中已经学习和借鉴的相关国外学者的文献、专著等研究成果做简单的综述。将企业史和创新型企业理论研究相综合,本书首先从企业创新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企业家、企业家创新精神和企业创新传统开始,之后逐渐扩展至整个创新型企业历史发展历程的较完善的论述。

总体来看,历史学者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的大企业发展历史研究,是作者在写作本书时所借鉴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中论述了企业资源和各种关键职能力量的组织化构建。他以美国主要经济发展时期的行业代表性企业为例,通过分析铁路、机械、钢铁业和食品工业等行业具体案例企业的不同发展特征,论述了企业职能力量构建的共性。例如,在《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中,他以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标准石油公司、西尔斯-罗巴克公司等几家行业代表性大企业的发展历程为实证样本,细致入微地论述了企业资源积累和培养及职能力量的组织化构建。在论述中,他着重强调了企业创建者,即企业家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在19世纪中后期,随着美国人口,尤其是有劳动能力人口的迅速增长,贯通全国铁路网的建成,美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巨大市场,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认为,分销革命是这一时期美国主要行业企业崛起和整体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不同行业的企业家,如食品肉类以麦考密克公司为代表的农用机械等行业的创业者,面对全国性巨大市场,纷纷建立起企业庞大的覆盖全美的销售网络。随着企业规模化销售力量的建立,企业必须革命性地构筑起规模化的生产力量,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各行业先驱企业按照自己具体的业务特征与运营状况,纷纷建立起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大规模生产设施,改进生产方法,应用现代化生产设备,以低成本、高质量、高产出来满足销售力量不断开拓的市场需求,并通过这种大规模生产和销售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稀释巨额投资成本。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复杂性的提高,企业只拥有生产、销售、采购财务等职能力量,也难以确保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因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营复杂性的提高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所以建立起合理化的高效组织结构,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持竞争力的当务之急。在《规模与范围——工业资本主义的原动力》中,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将组织管理力量的构建视为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取优势、保证长期发展而构建的包括生产力量、销售力量在内的三方力量之一。他认为,有了强大的销售力量、生产力量和高效率的组织管理力量,虽然不能确保企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但是,如果这三方力量缺一,在新的经济和竞争环境中,企业就难以生存和发展。

在创新经济学和技术创新经济学领域的研究中,如前所述,约瑟夫·熊彼特最早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创新性毁灭”概念,从宏观经济角度来讲,大致指将现有经济运营中的资金、人力、物力、组织管理经验等资源力量打散,为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情势、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实现未来长期发展而将这些资源创造性地重新组合,创造出新阶段跨越式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从微观角度来看,履行这一“创造性毁灭”职责的是企业家,企业家要想履行和完成这一资源重新整合,实现跨越式经济发展的目标,首先要组建企业,构建起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所论述的生产、销售等主要职能力量,并建立起符合自身经营状况和发展战略的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也就是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所指的“三方力量”。构建起这三方力量,企业家或拥有企业家精神与实践作为的战略高层,就能掌控和调配实现“创造性毁灭”的各类资源,打破“循环流转”的经济状态,实现新一轮的企业创新发展。[8]

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技术创新和科研力量成为通用电气公司、杜邦公司等高科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与动力。但是,如何成功地使科技成果转化为商业化普及的新产品或新服务,又如何抓住市场机遇,洞察市场需求动向,以创造出新的科技成果,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更为重要。内森·罗森伯格、大卫·莫厄里、克里斯托弗·弗里曼等技术创新和工业创新经济学者,都在关注企业对科技创新进行管理的问题,调查和研究长期取得成功科技创新企业所具有的特征。他们所得出结论的共同点是:企业不仅要具有之前所述的包括科研、工程技术、生产、销售、专利、财务在内的高效的组织结构,还要在富有企业家创新精神的战略领导高层的控制和引导下,实现企业各职能力量的有效协调合作。[9]

以上有关经济史、企业史、创新经济学、企业理论、企业管理、技术创新经济学和威廉姆·拉佐尼克等创新型企业理论研究学者的学术成果,有从历史发展角度对各行业大企业成长历程的研究,也有从理论分析角度对一般性规律的综合。但是,似乎缺少一个以翔实历史资料为依据,对一家具体创新型企业的实证分析和研究。如果能对一家科技、组织管理、创新传统、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国防安全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做出重大贡献的代表性企业做具体分析和研究,从资料的充足度、对研究对象的专注度、这家企业的代表性特征等方面来看,这种对创新型企业发展历程的研究与分析方法及研究结果可能对创新型企业理论的丰富,具有一定可取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