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结
通用电气公司的这一创新机制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也不像图1-2所示的那么抽象化和模式化,企业的创新机制本身会随着公司发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创新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会带有新的特征,但其宗旨仍是在具有创新精神的战略高层领导下,不断建立和整合各种创新资源,以公司长期发展目标为指导,最大限度地实现创新发展,最大限度地降低创新投资的风险,最大限度地发掘创新效益潜力,为公司自身成长、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竞争力提升做出贡献。
这一创新机制和通用电气公司自身继承并发扬了两家前身企业——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和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综合互补、相得益彰的创新传统,将其塑造为公司战略高层代代相传的企业家创新精神,形成全公司上下追求和乐于接受创新的良好精神氛围;在公司成立初期,以及在其后1893年全国经济危机的压力下,通用电气公司又建立起高效的职能制组织结构;在新的发展和竞争环境下,当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对公司自身有组织的科研工作需求加大时,通用电气公司及时建立起工业研究实验室这一专事基础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机构,加强了公司自身和创新机制中的科技研发力量;鉴于历次危机对公司正常业务运营和健康发展的侵扰,在总裁杰拉德·斯沃普领导时期,为了平衡公司业务发展,增强公司的市场力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的冲击,公司制定并实施了“良性循环”多元化发展战略,极大增强了创新机制中市场力量要素对公司创新发展的贡献能力;在“二战”期间和“二战”后时期,通用电气公司科技跨越式进步,业务急速多元化发展,公司规模大幅扩张,这一切都给公司高效的决策制定、长期发展和竞争力的保持与增强造成严重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机制中的组织结构部分异常薄弱,同时也削弱了战略高层对全局的规制力量,影响了科技研发要素的作用发挥,威胁到公司的市场地位,阻断资金来源,进而整体削弱了公司的创新机制,妨碍了公司的运行与发展。鉴于此,公司总裁拉尔夫·科迪纳大刀阔斧推行分部制和分权化组织管理改革,将小公司的专业化和灵活性与大公司的资源优势有效结合,并建立起职业化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释放和发掘公司的科技实力、人力和物力资源及业务多元化发展的巨大潜力,促进公司更加健康快速的发展,以迎接未来发展的新挑战,抓住未来发展的新机遇。
还需要强调的是,公司的长期创新发展也离不开与外部相关团体的友好协作;离不开对公司管理、科技、工程、营销、生产等各类人力资源的培养、激励,以及对他们贡献潜力的发掘;离不开多种融资渠道的创新和开发;离不开良好的公众关系和“企业公民”形象的建立,公司对社会公众和国家国防职责的担当与履行。这些也都是通用电气公司创新机制在不同时期构建和发展起来的关键要素,在推进公司长期发展、履行国家经济社会职责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通用电气公司创新机制的形成、完善与不断发展,时刻伴随并推进着公司这段筚路蓝缕又波澜壮阔的历史发展时期。
本书以下各章节将逐步系统介绍和分析,从通用电气公司两家前身公司——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和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由各自创业发展到走向合并,直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公司总裁拉尔夫·科迪纳对通用电气公司进行组织结构改革,建立职业化管理制度的这段时期内公司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以及这一创新机制的形成与发展对通用电气公司的长期创新发展,对美国电力制造行业、美国整个工业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竞争力提升等方面所起到的积极贡献作用。
【注释】
[1]德鲁克.管理的实践(珍藏版)[M].齐若兰,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9-30.
[2]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责任篇)(珍藏版)[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88-189.
[3]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责任篇)(珍藏版)[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91.
[4]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责任篇)(珍藏版)[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91.
[5]德鲁克.管理:使命、责任、实务(实务篇)(珍藏版)[M].王永贵,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92.
[6]FREEMAN C.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Cambridge:MIT Press,1997:263.
[7]FREEMAN C.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Cambridge:MIT Press,1997:267-268.
[8]TUSHMANM L,ANDERSON P.Technological discontinuities and organizational environment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6,31(3):439-465.
[9]FREEMAN C.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Cambridge:MIT Press,1997:263.
[10]DODGSON M.Themanagement of technological learning:lessons from a biotechnol company[M].Berlin:De Gruyter,1991:5-11;DODGSON M.Technological learning,technology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 pressures[J].British Journal ofManagement,1991,2(3):133-149;PRAHALADCK.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3):79-91;ROTHWELL R.Successful industrial innovation:critical factors for the1990s[J].R&DManagement,1992,22(3):221-240;ROTHWELL R.Industrial innovation:success,strategy,trends[M]//DODGSON M,ROTHWELL R.The handbook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Cheltenham:Edward Elgar,1994.
[11]LAZONICKW.Innovative enterprise and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J].Enterprise&Society,2002,3(1):3-47;LAZONICK W.The chandlerian corporation and the theory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0,19(2):317-349;LAZONICK W.The theory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organization of innovation in the“Learning Economy”[C].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summer 2000 conference of the Danish Research Unit for industrial dynamics,Rebild,Denmark,June 15-17,2000.
[12]LAZONICKW.The chandlerian corporation and the theory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0,19(2):317-349.
[13]罗森伯格.探索黑箱:技术、经济学和历史[M].王文勇,吕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06.
[14]HAMMONDJW.MenandVolts:thestoryofGeneralElectric[M].Philadelphia:J.B.Lippincott andCompany,1941:113-130.
[15]PASSER H C.The electricalmanufacturers,1875—1900:a study in competition,entrepreneurship,technical change,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1-16.
[16]WASIK JF.The merchant of power:Sam Insull,Thomas Edison,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metropolis[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6;JONNES J.Empires of light[M].New York:Random House,2003:67-83.
[17]CARLSON B.Innovation as a social process:Elihu Thomson and the rise of General Electric,1870—190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1-25.
[18]REICH L S.The making of American industrial research:science and business at GE and Bell,1876—1926[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106-131.
[19]“战略高层”的概念引用自亨利·明茨伯格的《卓有成效的组织》,即Strategic Apex,主要指对组织总体负责的企业高层领导者和管理者,包括首席执行官和其他把握全局问题的高层管理者。也即小艾尔弗雷德·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美国工商企业成长的若干篇章》一书中指的区别于关注公司日常平稳有效运营的企业管理者,而是集中精力致力于企业长期发展规划和整体运营绩效评估的高层领导者与管理者。也就是彼得·德鲁克所指的关注制定企业长期发展目标,平衡企业长期和短期利益需求,探讨“我们的事业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应该是什么?”“我们的事业将来会是什么?”等关乎企业长期发展和整体利益问题的高层领导者和管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