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研究实验室内部运作的协调合作机制

一、工业研究实验室内部运作的协调合作机制

通用电气公司工业研究实验室的内部人员构成,主要包括科研人员、工程师技术人员、机械师、制图员与试验工厂员工等辅助研发人员。内部协调合作就是这些人员在创新研发项目中的沟通合作。实验室内部的创新过程包括科研人员依据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或新的科学发现,根据销售、专利、工程等部门提供的信息,以及从外部学术机构和竞争者研发动向中获取的外部信息,生成创新构想,由工程技术人员据此设计开发出产品原型(这一阶段同样包括与销售、生产等部门的协调合作,这里主要强调实验室内部结构和职能组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合作,有关和生产、销售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分析,将在下一节中介绍),通常,产品原型还要在实验室中的小型试验工厂进行试生产,甚至小规模的批量生产,以事先掌握和解决公司大规模生产中可能遇到的技术问题。

在一个创新项目中,这种工业研究实验室内部成员的纵向协作是指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师、生产操作人员等在该创新项目各个阶段的紧密配合。例如,威廉姆·柯立芝在1906年到1910年研发可拉伸钨灯丝期间,实验室先后有40多名科研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机械师等辅助人员参与其中,这等于当时实验室3/4的人力资源。在比较分析通用电气公司和飞利浦公司工业研究实验室的文章中,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管理学教授波尔斯玛·凯斯详细论述了工业研究实验室内不同职能人员协调合作的重要性,他指出,正是这种团队性的协调合作制度大大提高了研发效率和研发成功的可能性。[33]

除这种同一项目内各职能工作人员的纵向协作外,威利斯·惠特尼努力引导和激励科研专家之间、不同项目组之间、科研专家与工程师之间进行多种横向沟通协作。通过这种多样化和自由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实验室内的知识传播、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的提升及新构想的产生。例如,通过这种协调合作,欧文·朗缪尔利用对真空管和热传导的研发经验,为威廉姆·柯立芝X射线设备的成功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绝缘材料研发项目组的研发经验,又可以给其他项目组带去很大帮助。威利斯·惠特尼深信,通过这种多种形式的横向协调合作与沟通交流,有利于“灵感突现”,可以培育出更多具有商业潜力的新构想和新思路。而威利斯·惠特尼为工业研究实验室塑造的自由开放式研发制度环境,也为这种协调合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和促进作用。[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