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有所创新的地方
写作《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创新机制构建》这本书,希望能够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但能力所及,只能尽力而为,有些自认为创新之处,很有可能只是在前人某些研究成果的某些部分基础上,增加了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领悟到的些许新的感想,或在阅历之外没能学习到的知识成果方面,再次多添加些笔墨。
第一,以往对创新型企业的研究,多是对整个行业或多个国家的数家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分析和研究,而且相对于理论推导和研究成果归纳来说,对史实的关注不是很充分。本书试图通过选择单独一家较具代表性的创新型企业,通过它在一定时期内的创新发展历程,运用较为准确、翔实、具体的原始资料和较具权威性的次级原始资料等,获取较准确的实证信息,来分析通用电气公司这家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历程。从历时发展的角度,在详细的实证资料基础上,理解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发展特征和创新型企业理论的内容,并发现所研究企业在创新发展和创新管理方面以往研究成果暂未总结到的特性。
例如,以往研究也注意到企业创新过程的管理问题,但是,具体企业的创新管理都需要哪些参与方,如何对它们进行协调,如何成功地推进和实现这个过程,很少有以详细的实证史料为基础的分析。通过对通用电气公司的实证历史研究,通过对其前身两家公司在创新过程、创新管理等方面的比较,本书可以更加准确详尽地展现这一过程。比如,在19世纪80年代电力交通设备的创新项目中,爱迪生公司系统对这个项目的创新开发没有成功,通过具体的实证资料分析发现,其失败的原因在于,公司高层从爱迪生公司成立之初,就对电力制造行业和公司自身的发展方向存有分歧。投资方不是要建立和发展一家长远经营的电力制造企业,而是组建了一家资助白炽灯系统开发的投资性“纸张合约”公司,在初期运营的几年时间里,公司连一个总部办公场所都没有,公司高层当时更没有开拓电力制造行业其他业务领域的统一战略计划。当爱迪生作为高层领导者单枪匹马投入白炽灯系统的开发、生产和商业推广活动后,再无时间和精力继续开发这个项目,而唯一支持这个项目的投资者亨利·维拉德也因自身主营业务困境而终止了资金支持,该项目遂告终止。
另一家电力制造企业失败的原因较不同,范·达珀利以自己开发的电力交通设备技术为基础,创立了电力交通公司,成功开发了可以初步商业化运作的电力交通系统,但是,他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以建立大规模生产设施,进一步改进技术,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而被迫将公司易手。
相比较而言,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拥有克里斯托弗·弗里曼、威廉姆·拉佐尼克、彼得·德鲁克等学者在研究中所归纳的创新型企业的多种特质,它拥有实力强大的工程技术开发和发明力量,拥有充裕的资金,和投资财团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拥有志在长期发展电力制造企业的富有创新精神的战略高层,拥有长期形成的精干销售力量。更主要的是,这些力量之间在创新发展过程中高效协调合作,再加上购买范·达珀利公司的专利,吸收其市场先期开拓经验,吸纳范·达珀利本人加入电力交通设备开发团队,这使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可以通过内生驱动和外部机遇,很快开发出精良的电力交通系统,成为该业务领域的主导型企业。而爱迪生公司系统只有在亨利·维拉德重组建立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后,才通过合并形式吸收了斯普拉格电力交通公司,但其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和综合竞争力,长期逊于早已度过学习曲线的汤姆森·休斯顿电气公司。
第二,本书试图以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对通用电气公司历史发展的实证研究,初步建立起一个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各组成环节协调互动发展的企业创新机制模式。这个创新机制模式是在公司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而且其在公司未来的发展中也会不断完善。创新机制本身是随企业创新发展而不断动态发展的,它的有效运作和成长推动着公司的创新发展。这一企业创新机制不变的宗旨就是,在富有企业家精神和创新传统的中央战略高层引导、规制和协调下,以公司整体利益和长期创新发展为目标,机制各组成环节互动协作、系统性发展。这一机制可用于检测其他相关企业的创新特征,并对塑造和发挥创新型企业的优势,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发挥作用的良好外部环境,实现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有一定启发和借鉴意义。
第三,本书强调创新机制经历的每一个发展与完善的关键时期,也就是公司经历的每一次科技跨越式进步或组织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节点时期,其背后的原因和驱动力。正如前文所强调的,在每个改革的节点时期,企业运营与发展所处其中的整体国家经济社会环境、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企业长期积累的经验和资源力量、企业自身所拥有的有助于改革成功的各类积极因素等,对改革节点时期的到来和改革成功都很重要。从长期历史发展来看,企业很自然的改革举动和发展历程,其背后有多种牵引力、推动力、自身经验、资源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这些都是企业得以实现改革与创新,推动企业长期创新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对于每个重大制度创新和组织管理改革的原因与条件,本书都用较多的实证资料与篇幅来做具体的分析。对于这种转型期的原因、驱动力、时机和条件,以往对创新型企业发展的研究似乎关注不多。这些对我国企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把握改革的机遇期,为改革创造良好的内外部条件,也会有一些借鉴作用。
第四,本书试图分析通用电气公司这家具有代表性的创新型企业,在其实现自身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为国家竞争力提升做出贡献。这一问题涉及通用电气公司创新机制的外部联系与合作,在本书中也只有通过这一角度才能给予更直观的展现。通用电气公司是典型的高科技大企业,单从研究实验室与公司外部环境中大学、其他学术机构和科学协会的联系,就可以映射出公司对国家科技进步,推进科技进步与工业发展之间紧密联系与相互促进所做出的贡献。同时,本书也试图展现通用电气公司自身科研活动对美国乃至世界科技进步做出的贡献,以此证明创新型企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创新发展中发挥的主体作用。通用电气公司研究实验室主要科研专家,如欧文·朗缪尔和伊瓦尔·贾埃弗分别在1932年、1973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和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两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得主就是公司对人类科学进步所做贡献的最好明证。此外,通用电气公司组织工业界、学术界和劳工组织联合抵制经济危机的侵袭,证明了通用电气公司这位“企业公民”在推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的积极主动作用。本书还通过通用电气公司为美国联邦政府机构提供的科技支持与多项合作,证明一家创新型企业为国防安全和国家竞争力提升做出的重大贡献。以往对创新型企业的研究,对于企业自身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统一性问题,虽然在有关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中有涉及,但从企业角度着眼,强调和证明一家企业作为“企业公民”为国家安全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似乎少有研究。做到这一点,对于我国企业在自身发展中担当必要的社会责任,并以此努力为自身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有一定启示。同时,也从企业角度着眼,对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信息。
第五,本书通过把历史学实证研究和创新经济学、管理学、企业理论和创新型企业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学术意义上强调了应用翔实史料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对经济学和管理学领域研究的重要性。从现实角度,可以通过对历史发展过程做翔实而系统的分析,获取可供参考、能够用于解决当今实际问题的经验和知识。
【注释】
[1]LIST F.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M].New York:Evergreen Review,Inc.,2008:162.
[2]PORTER M.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New York:Free Press,1990:19.
[3]LAZONICKW.Innovative enterprise and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J].Enterprise&Society,2002,3(1):3-47;LAZONICKW.The chandlerian corporation and the theory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10,19(2),317-349;LAZONICK W.The theory of innovative enterprise:organization of innovation in the“Learning Economy”[C].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the summer 2000 conference of the Danish Research Unit for industrial dynamics,Rebild,Denmark,June 15-17,2000.
[4]CORDINER R Jr.New frontiers for professionalmanagers[M].New York:McGraw-Hill,1956:1-23,67-96,110-122.
[5]菲特,里斯.美国经济史[M].司徒谆,方秉铸,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5-39.
[6]沙伊贝,瓦特,福克纳.近百年美国经济史[M].彭松建,熊必俊,周维,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6-77,261-297.
[7]塞利格曼.美国企业史[M].复旦大学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1-9,397-417.
[8]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M].何畏,易家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91-126.
[9]FREEMAN C.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M].Cambridge:MIT Press,1997:7-21;FREEMAN C,LOUCA F.As time goes by: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s to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3-22.
[10]PASSER H C.The electricalmanufacturers,1875—1900:a study in competition,entrepreneurship,technical change,and economic growth[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3:3-17.
[11]CARLSON B.The coordination ofbusinessorgan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thin the firm:a case study of the Thomson-Houston Electric Company in the 1880s[C]//National-Bureau-of-Economic-Research,conference on coordination and information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nterpris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5:55-100;CARLSON B.Competition 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electrical manufacturing industry,1889—1892[M]//ASPRAY W.Technological competitiveness:contemporary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on electrical,electronics,and computer industries.Piscataway,NJ:IEEE Press,1993,287-311;CARLSON B.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 and engineering education:Dugald C.Jackson and the MIT-GE cooperative engineering course,1907—1932[J].Technology and Culture,1988,29(3):536-567;CARLSON B.Innovation as a social process:Elihu Thomson and the rise of General Electric,1870—1900[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35-72.
[12]WASIK JF.The merchant of power:Sam Insull,Thomas Edison,and the creation of the modern metropolis[M].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lan,2006:112-137;JONNES J.Empires of light[M].New York:Random House,2003:1-63.
[13]HAMMOND JW.Men and Volts:the story of General Electric[M].Philadelphia:J.B.Lippincott and Company,1941:67-89,231-263.
[14]REICH L S.The making of American industrial research:science and business at GE and Bell,1876—1926[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REICH L S.Irving Langmuir and the pursui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corporate environment[J].Technology and Culture,1983,24(2):199-221;WISE G.A new role for professional scientists in industry:industry research at General Electric,1900—1916[J].Technology and Culture,1980,21(3):408-429;REICH L S.Lighting the path to profit:GE's control of the electric lamp industry,1892—1941[J].Business History Review,1992,66(2):305-334.
[15]LOTH D.Swope of G.E.:the story of Gerard Swope and General Electric in American business[M].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58:21-57.
[16]黄汉民.研究中国企业史的资料宝库[J].档案与史学,2003(2):75-78.
[17]李玉.中国近代企业史研究概述[J].史学月刊,2004(4):110-117.
[18]李培德.香港企业史研究概览[J].史林,2008(2):162-184.
[19]王锦瑭.美国企业史研究[J].历史研究,1996(4):171-181.
[20]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7-21.
[21]赵玉林.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23.
[22]刘大椿,何立松.现代科技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2-23;王选.市场需求是技术创新的动力[J].发明与创新,2005(4):1;刘富铀,吴育华.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12):95-99;许小东.技术创新内驱动力机制模式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3):76-78;王立军.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与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17.
[23]郭斌,陈劲,许庆瑞.界面管理: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向[J].科学学研究,1998,16(1):60-67,111;郭斌.企业界面管理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1999(5):73-79;李宝山,刘志伟.集成管理:高科技时代的管理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33;蔡翔,陈滢.跨部门创新整合[J].企业管理,2009(3):78-80;官建成,张华胜,高柏杨.R&D/市场营销界面管理的实证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1999,7(2):8-16;华锦阳,陈劲,许庆瑞.企业创新过程中的界面问题成因探析[J].科研管理,2000,21(4):97-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