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素养内涵的发展史
国内首次提出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构想,来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课题组,认为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应至少包含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四部分。2014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了《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提出了核心素养概念,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这个文件的颁布,拉开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序幕。主要分成两条主线开展相关研究:一条线是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先生领衔的团队研究中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构建一个统领各个学科核心素养的框架;另一条线是由各学科组织专家组,开展高中学段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发布会上,公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及基本内涵: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国外对素养的提出,起源于教育总体目标的改革。21世纪初,欧盟理事会提出以“核心素养”取代传统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引发各成员国的课程变革,并带动了相应的学习评价工具的开发和评价项目的实施。此后欧盟各国陆续启动制定支持或指导素养培养的国家层面政策。美、英、俄、韩等国也相继启动了核心素养项目的研究,反映出各国各地区对当今社会教育问题的认识和对未来人才期待的价值选择。无论是国际组织还是各国及地区,都兼顾跨学科与学科指向的核心素养,不仅重视沟通交流、团队合作、学会学习、独立自主等综合表现,也重视母语素养、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等与具体课程密切相关的核心素养。
进入21世纪,两大国际评价研究项目TIMSS和PISA引发世界各国对教育的思考与改革。TIMSS(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主要测评学生数学和科学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近年来更多地关注学生数学的思考、问题解决和交流技能。从TIMSS1995到TIMSS2007和TIMSS2015,测评框架不断调整,从较小的知识点测试转向对综合内容主题的测评。从认知维度看,更为关注问题解决和数学探究维度以及学生的数学信仰、鉴赏、信心和毅力等。
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以成人生活中的重要指标和技能为依据,根据社会生活对个人能力要求而定,测试对象为15周岁的学生。PISA2003将数学素养定义为:个人能够鉴别和理解数学在世界中所起作用的能力;能进行有根据的数学判断的能力,以及作为一个有建设性、关心社会、善于思考的公民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使用和从事数学活动的能力。PISA2012更为直观地表述数学素养,它指的是个人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应用、解释数学的能力,包括通过数学推理、使用数学概念、规则、事实和工具来描述、解释和预测各种现象。在PISA2012中,表达指数学化地表达问题情境;应用指应用数学概念事实、规则及推理;解释指解释、使用并评价数学结果。通过表达、应用、解释这三个过程维度考查学生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