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一、目标的确定与叙写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不仅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测量与评估的依据,它具有导向、决定、调控、激励、评价等功能。

对于一节课而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开展。从教学的实际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简单地照搬教学参考书,没有将课标和教材真正“吃透”,没有把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达成的“分目标”,课堂的总目标就成了一个笼统东西,教师目标不明,学生就不可能有效地达成。即只有整体的目的,没有具体明晰的目标,导致了教学的低效。如何确定教学目标,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

1.依据课标

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曾指出,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首先应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因此,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必须来源于课程标准。如何将课程标准进行解构,并在一定的情境下将之重构为课时目标?一般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寻找关键词,从一条课程标准中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或修饰它们的形容词、副词等修饰词和规定性条件,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类;第二步,扩展或剖析关键词。扩展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如说出、分析、比较等;第三步,建立具体化的关联,将上述从关键词中分解出来的概念根据某种逻辑建立具体化的关联,以便于清晰地对应具体的学生。

2.研读教材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学目标要体现全方位、立体式,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人文素养也得到提高,使教育教学过程真正成为素质教育的过程,使我们的课堂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一节课而言,究竟怎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目标,这是非常重要的。从教学的实际现状来看,许多教师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都以教学参考书为依据,没有将课标和教材真正“吃透”,没有把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达成的“分目标”,课堂的总目标就成了一个笼统东西,教师目标不明,学生就不可能有效地达成。即只有整体的目的,没有具体明晰的目标,导致了教学的低效。

3.基于学情

即关于本节的教学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新知的起点和生长点在哪,拓展区在哪,也就是要明确自己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前景。除了要依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外,还要分析其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

1.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规范

严格意义上的教学目标,包括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四项要素。规范叙写教学目标的特征有以下三点:

(1)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

行为主体即学习者,行为目标描述的应是学生的行为,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如出现“使学生……”“培养学生……”等目标的错误性描述。

(2)行为动词可观察、可测量

叙写时尽量选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的词语,如写出、列出、认出、辨别、比较、对比、指明、绘制、解决、背诵等。而诸如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概括、判断、区别、提供、猜测、预测、估计等则都是理解水平,所以选行为动词时要把握好学习水平表述的不同。

(3)叙写学习行为条件与情境

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等,一般对条件的表述有五种类型。一是关于辅助手段的使用,允许或不允许使用某种工具(如仪器、图纸、说明书等)。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包括:资料、教科书、笔记、图表、词典等。三是时间的限制,如“2分钟内,快速整理答题思路”“5分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某问题”。四是行为情境,如“在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五是行为方式,包括:独立进行、小组进行、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等。

2.教学目标叙写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教学目标要以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教师在设计目标时要考虑学生学什么学会什么,而不是我要教什么。

(2)科学性原则

教学目标设计要是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和认知顺序来设计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知识线识结构的教学目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制订教学目标的基础。另外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抓住关键。

(3)全面性原则

一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制定“全员教学目标和个体教学目标”,既关注全体学生的基本核心素质目标,又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二是要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不但要有认知领域和动作技能目标,还要有情感领域方面的目标。

(4)具体性原则

教学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有针对性,可以观察和测量,要准确选择和使用行为动词。要让学生把握“要学什么”“学得怎么样”,能使教和学都有明确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