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项目化学习?
纵观国内外,学习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的界定有很多。巴克教育研究所、斯坦福大学的达林·哈蒙德教授,以及学习科学领域的克拉斯克等人对此都有过阐述。这些研究大多强调这些要素: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在情境中对问题展开探究,用项目化小组的方式进行学习,运用各种工具和资源促进问题解决,最终产生可以公开发表的成果。
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索,在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形成公开成果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能够在新情境中进行迁移。
1.指向核心知识的再建构
这是项目化学习最本质的特征之一。这个特征又包含以下两个要素。
第一,项目化学习中学生学习的是核心知识。核心知识不是事实性的知识,也不是技能性的知识点,它体现的是数学的本质而抽象的特征。包括关键概念、数学学习能力,也包括促进学生成长的相关知识。
每一类项目化学习及其相关的一系列活动,都需要科学设计项目活动和其所隐含的概念与能力之间的联系。正因如此,项目化学习要求教师对课程标准不能仅仅是将内容分解、细化,还更要理解知识与知识之间、知识与情境之间的关系,对零散的知识进行提炼升华,从学科本质上整体理解学科的关键概念和能力。素养的提升与知识技能的教授不能割裂,知识技能的学习是实现核心素养的工具和基础,而素养的培育与项目化学习的进行又离不开知识的建构与转化,二者有机融合,才能有利于实现素养整体的培育。
第二,项目化学习最终目的是要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建构。知识的再建构最重要的表现是能够在新的情境中迁移、运用、转换,产生新知识,并且要在行动中做出来,运用周围的各种知识和资源来解决实际问题。而不仅是说出定义、举出例子,也不只是记住什么或说出什么。如果项目活动只是以后知识的应用或技能的呈现,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学习。只有当学生能够运用以往的经验在新的情境中产生出新知识,才表示发生知识迁移和再建构。
2.设计真实的驱动性问题
真实项目,并不是只在特定的数学课堂中才会使用的表层次知识和技能,而是指可以在生活世界中真实使用的知识和能力和可迁移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目前的课堂,只为考试的知识仍然大量存在,占用了师生教学的时间。其实,真实项目并不是要求学习活动中的每个要素都必须真实,而是要让学生看到知识和世界的某种联系。因为真实情境对学生而言太复杂,且很难常态化。项目化学习更强调思维的真实。因此,我们与其费尽心思创设一个真实情境,还不如思考那些让情境变得真实的关键要素,从而思考如何在常态课堂中去创建情境。
3.项目化学习是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
项目化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从一开始教师就对学生明确提出带有问题解决、创造、系统推理分析等高阶认知策略的项目任务,用创造高阶思维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很清楚所学的知识是用来做什么的,并且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主动查找、识记信息,通过与各种材料和文本的互动,巩固和理解信息并将信息组织化。项目化学习是用高阶学习包裹低阶学习,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会发现其所学的知识除了应对考试还会对自身与世界的联系有怎样的价值。
4.项目化学习将学习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
我们追求怎样的学习素养,就要让学生用怎样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如,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那么,项目化学习就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我们要让学生学会创造性地思考,那么,项目化学习就要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多元表达的机会;我们要让学生具有合作沟通能力,那么,项目化学习就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讨论活动中,经历合作的冲突与观点的碰撞……项目化学习不是按部就班完成探究的流程,而是一种包含知识、行动和态度的“学习实践”,锻炼和培育的是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灵活的心智转换以及对问题的探究与解决,转化凝练为数学素养。
真正意义上的项目化学习,即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对真实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持续探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形成公开成果,达到对核心知识的再建构与思维迁移。因此,项目化学习不同于综合实践活动,因为目前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更多的是体验,而项目化学习不仅仅是探究,更要重实践。夏教授指出,指向创造性问题解决的项目化学习,首先要设计好驱动性问题。驱动问题要来自于学生,要基于对真实世界的观察;要有真实性和驱动力、要适合学生的水平且指向核心知识,要具有挑战性能够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我们平时的教学往往是从低阶向高阶发展,但经常是停留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上,没有高阶思维训练。而项目化学习则是从高阶思维驱动低阶思维的发展,是为了实现迁移而进行的深度学习和持续思考,因此被认为是当前最能体现素养导向的学习形态之一。
不少人把项目化学习误解为主题活动课程。两者确有其相同之处:跨学科、重体验、活动性强并带有综合的特点,所以最容易混淆。但两者是有着很大差异的,首先学习深度是不一样的,其次知识观和结构观也存在差异。知识观的差异具体体现在:项目化学习指向具有概念性质的核心知识,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深度理解,而主题活动课程是汇聚具体的主题内容的学习。课程结构的不同在于,主题活动课程虽然是多学科围绕主题组合在一起,但各个学科之间仍然是独立的,就像一盘水果沙拉,数学课中的风筝和美术课、语文课中的风筝都只是借助风筝这一事物来完成本学科的任务和活动,不能促使学生形成共同的理解。而项目化学习,特别是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是综合多个学科共同达成不可分割的深度理解,就像各自打成汁,形成一杯混合果汁。
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化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也要区分开来。项目化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一样,都是以问题为驱动,注重引领学生持续深入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二者又有所不同,最大的区别是项目化学习产生体现解决某个问题的可见成果,而探究性学习并不特别强调成果,最后的结论可以是开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