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三、如何实现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目的在于真正落实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正确处理学生个体经验与人类历史成果、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教师与学生等关系,让学生在有意义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要实现深度学习,教学中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师都认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个观点,数学教学中也注重运用启发式教学,但观察发现,很多教师实际上仍习惯于主宰课堂,不舍得“腾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与思考,学生越过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重要的思维体验过程,由教师“直接告诉”获得,未有真正的深度思考……如何才能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呢?有人认为“学生作为主体”就是放弃教师的作用,让学生“自学”,显然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自学”不是“教学”。教学是有教师引导的,而不是学生孤零零地自己学习。另有一部分人,把教师引导曲解为教师灌输、教师替代,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的发挥。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呢?有一种形象的说法:“两次倒转”学习机制。什么是“两次倒转”呢?首先,相对于人类最初发现知识的过程而言,教学其实就是一个“倒过来”的活动,即学生不必经历实践探索和试误的过程,而可以直接把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作为认识对象、学习内容。但是要注意的是,如果把教学的根本性质(即“倒过来”)作为教学过程本身,那就造成教学中的灌输,强调反复记忆和“刷题”,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强调教学的根本性质是在“倒过来”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能力水平、身心特征,再将“倒过来”的过程重新“倒回去”,即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去“经历”(当然不是真正地经历,而是模拟地、简约地去经历)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知识真正成为学生能够观察、思考、探索、操作的对象,学生成了教学的主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所有的高级知识都是从低级知识走上来的,形成发现知识、建构知识的自信、意识和能力,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

2.实现经验与知识的相互转化

“经验”与“知识”是一对彼此对立却又有着紧密关联的概念,深度学习倡导通过“联想与结构”的活动将二者进行关联、转化。简单来说,就是学生回想已有的经验,通过联想,将当前学习内容与已有的经验建立内在关联,并实现结构化;而结构化了的知识(与经验)在下一个学习活动中又能被联想、调用。如,学习《角平分线》一节时,学生可以回想《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学习过程,根据已有经验猜想到角平分线的研究路径,从而逐步建构探索几何图形的一般路径(定义—性质—判定—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讲,“联想与结构”所要解决的正是知识与经验的相互转化,即已有经验支持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又通过结构化而内化为个人的经验。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联想与结构”的活动,让知识与学生建立起生命联系,使经验与知识相互滋养,助推学生的数学素养自觉发展。

3.指导学生通过深度加工把握知识的本质

数学学习主要不是记忆事实,而是要通过主动活动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知识的本质往往需要通过典型的变式来把握。如,在探索一个新的几何图形的性质时,通常是遵循从特殊图形到一般图形的研究思路。当学生针对特殊情况下图形具有某种结论时,教师通常会追问:这个结论是不是适合于任意情况?这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也是探寻图形的本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变式,并对变式图形展开探究,教师也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等信息化技术手段展示图形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特性,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最终总结归纳出图形的本质特性。只有把握了知识的本质才能够辨别所有的变式,正所谓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这里的“一”就是指本质、本原、原理或基本概念。

4.在教学活动中模拟社会实践

教学效果的好坏是看学生是否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别的情境中,即能否迁移、应用知识。如,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后,就要应用其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会提供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尝试建立二次函数的模型设计最优方案,解决实际问题。深度学习所强调的迁移和应用,不仅仅是某个学科知识简单的迁移,还包含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现综合育人的价值,因此它比一般的“迁移与应用”更广阔一些,知识的社会应用价值更强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