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评价教学现状分析
1.课堂评价存在片面性
课堂评价被狭隘地理解为教师在课堂中的评价语的运用,而且课堂上的评价语过于廉价和泛化。简单地理解为“激励”,因此激励性语言又成为评价语的主流。而这种评价语常常超越了学业成就层面,涉及对学生个体品质层面的笼统评价和无效评价,如“真聪明”“你真棒”等。而不是提供描述性、有针对性的具体反馈。
例如:为什么解析式不同?
生1:坐标原点不同。
师:你表达的意思是正确的,但是关键词没有抓到。
生2:抛物线在坐标系的位置不同。
老师的评价就是描述性评价。
2.课堂评价存在随意性
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随意进行,不是针对目标的达成进行评价。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是评价活动展开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倾听、组织讨论、观察作业、组织展示、巡视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并能从所收集的信息中判断有多少学生达到了目标,有多少学生还存在困难,困难在哪里,差距在何处,还要及时捕捉课堂生成分析关注学生“别具一格”的信息,这样的生成信息,其中往往隐含着重要的教育契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决定后续的教学。整个过程,构成了一个围绕学习目标进行的“收集信息—判断信息—处理信息”的教学循环,也就是一个评价循环,从而实现以学定教,教真正促进了学。
3.课堂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很多学校通过课堂小测评价学生的学习,甚至规定了课堂小测的时间和次数,每节课是课前测还是课后测,每周至少测几次等。如果我们只是把课堂评价简单地操作成课堂小测,只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习结果而忽略学习过程性的检测,就常常会错失反馈纠正的时机,不利于目标的达成。
评价的方式主要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等等,但就发展学生数学素养的角度,“评价”更要注重教学过程中针对目标达成的评价,也就是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包括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实际操作等各方面的表现,给予适时适当的评价,助推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
4.教学评价的形式单一,不能真正检验目标的完成情况
从评价的载体上来说,目前课堂上大多采用习题和练习的方式作为检验目标达成的评价方式。习题和练习虽然能够较好地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得情况,却可能忽视了能力和习惯方面的检测。这种单一的形式往往狭隘了目标的三维内容,使课堂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掌握层面。
3.教学评价的主体单一,评价对象只顾个体,忽视全体
从评价主体上来说,往往只限于教师评价学生,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只能作为被评价的客体,被动接受教师的评价,因而课堂教学往往处于沉阁状态。从评价对象上看,教师只对一些好学生或者是积极发言的学生进行关注与评价,忽视了大多数学生,尤其容易忽视个体的差异,用一个标准来评价全体学生,导致了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