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评价与教学一致性的实施建议
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这种导学式教学更为注重目标的科学性,教师必须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同时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对目标的达成情况加以评价,以便适时调整教学活动。而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往往呈自由状态,教学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由于没有明确的预期目标,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如何,也就没有办法准确予以评价。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就要深入开展“目标、评价与教学一致性”研究。
“目标、评价与教学一致性”研究,是指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立足学生的“学”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依据课程内容、学生特征和环境条件,为学生策划学习资源和学习活动的过程。其每一个环节都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的“学”为根本出发点,认真研究学生在学习中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三个重要问题,并与目标和评价有效联系。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非削弱教师的作用,要构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从一切教科书上的知识都由教师讲授,转变为引导、指导学生学会自己阅读、分析、理解,其中如果没有教师的作用,学生是很难完成学习任务的。表现在教学过程的描述上,应体现为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双线进行。
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从教学方面讲,教学设计体现的是精心的预设,从目标的设定到课堂环节的设计,从课堂的导入到评价任务的制定,无不体现教师对课标和教材的研读、对学情的深入把握。但过分的预设,也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师生无法在课堂中焕发其生命活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某些程式化的设计,我们的教学设计要吸纳意料之外的体验,鼓励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
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是一体两面,就是说教的过程就是评的过程。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注意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并随时对设计过程和设计结果进行评价及必要的修改。要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改进、激励、强化等教育发展功能,让学生在课程中找到自己,赏识自己,找到进步的方向。一句话,以评价促进学生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