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的现状分析
接下来,我们谈谈在当前教学中,复习课的基本现状是怎样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呢?
第一类问题,对复习课没有明确、合理的设计理念。很多复习课上只对知识进行一些单纯的或简单的重复,复习课的效果只达到温故而不知新。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前一阶段我们到底学了几个公式,1.2.3,我们学习了几个定理,1,2,3……把过去所学的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复和罗列,当然,这种做法也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只能突出地表达出温故的作用,把过去学过的知识重新地回忆一遍,整理一遍,但是这种简单的重复,不能达到知新的效果,也就是说学生不能通过你的复习,达到再认识、再提高。一节复习课上完了以后,该会的学生早已会,不会的学生依然不会。
比如说,《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这一单元,如果我们就按照教材的顺序,领着学生背一背定义、定理,再出一些相应的习题让学生做做,这只是让学生把已有的知识简单地再现了一遍,学生的能力不会有任何的提升。而如果用“切线的条数”作为一条主线,再结合两直线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一条切线→两条切线(相交、平行、垂直)→三条切线(两两相交、有两条互相平行、有两条互相垂直)→四条切线;就可以使学生把与切线有关的知识整理成知识串,形成知识体系。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往往知识、方法、思想都是点状的、零散的,而复习课则需要把平时学生的一些点状的、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成为知识串,也就是要把点状的、零散的化为线状的、网状的,得到知识点之间相互的联系,得到学习方法的不同的运用,所以我们说,复习课一定要引导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划归为线状和网状,形成知识体系与一定的方法结构。
第二类问题,复习课往往容易忽略基础盲目拔高。数学教师经常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很多知识我们平时已经讲过,做过作业,做过练习,学生自然应该掌握,因而在复习课的时候,往往是利用复习课进行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复习课的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选择以及课堂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总是围绕做难题,提高解题能力来进行复习,而忽略了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思想方法的回顾和建立,导致学生对复习课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这也是复习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针对这一点,复习课上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对教材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类。一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可以对教材进行灵活性的处理与使用,但一定不能离开教材。二是合理规划复习课的内容与课时分配,不可能一课时的时间把所有的相关习题都解决了,那么复习课的初始课,先以把教材的习题为主,不要急于出示过于综合的题目要求学生去解决,变式练习和拓展训练可以在后续的跟踪训练中体现,要循序渐进,分层设计习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
第三类问题,有些复习课的操作模式比较单一。每一节复习课大体上都是一个面孔,教学的方式、形式也都是很单一的,这样的话,使学生感到厌倦,不能达到一些复习课应有的效果。比如说,概念课的复习,在一个阶段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的概念公式和法则,老师在课上把过去所学的概念、公式、法则,一一列举,甚至通过让学生通过提问的方式,让他背诵甚至默写,还有对于一些公式法则进行齐读等等这些方式,我们说这些方式固然能够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回顾,但是,我们说复习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把一节课中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这种公式、法则的文字记忆和文字形式上的表达,那么显然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再理解、再认识是起不到作用的。我们可以适当的改变一下复习方式。比如,可以试着用小题代概念的方法。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一些题组,以这些小题为载体,每个小题中含着数学概念,或者每个小题中都可以反映出一个公式的使用、一个法则的运用或者一个定理的含义,通过这些小题来带动概念的复习,使学生在过去对这种公式、法则、定理了解的基础上,又在具体题目的情境中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认识,同时也能加深对这些知识的应用和理解,也就是说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反映出这些问题所需用到的概念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公式、法则、概念、定理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如何使用这些公式法则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样的做法不仅能达到温故知新,并且时间短见效快。
第四类问题,有些老师对于复习课和习题课混而不清。复习课和习题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二者相互兼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少教师有一种误区就是把复习课上成习题课。上复习课时,以做题为主要的上课形式,这种教法虽使学生的技能得到提高,但没有形成知识结构及认知结构,学生掌握的技能也只是单一的,缺乏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如果一味用大量习题训练替代复习课的组织设计,只能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事倍而功半。
复习课与习题课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内容上的区别。习题课通常在某个知识点或某小节之后进行,复习课则比较综合,一般安排在某个知识板块或某单元之后。二是任务上的区别。习题课重在形成技能技巧,复习课重在建立认知结构。三是题目设计上的区别。习题课的练习侧重于层次性、技巧性,复习课的练习则侧重于典型性、普遍性、综合性。复习课是一个整合知识的学习过程,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严密性,重在引导学生探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关注对数学内容的本质认识和通性通法的总结,发展高阶思维,形成元认知能力。
简而言之,复习课与习题课的界限就是侧重点不同。一是教学目标侧重点不同。复习课侧重巩固知识、方法、技能,突出概念、公式、定理等知识点;习题课则侧重于解题方法、技能的训练和解题能力的培养。二是教学设计侧重点不同。复习课侧重通过某一“线索”梳理知识之间的来龙去脉,注重概念、公式、定理的记忆;习题课则侧重例题和习题的设计,依据学情分层设计训练题目。三是教学成效有差异。复习课旨在让学生能整合知识板块,自主建构知识网络,习题课则重在强化学生掌握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通性通法,训练学生的对思维方向、方法、策略的掌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