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的实施
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校就要走向素养导向的课程与教学的深度变革。实施素养视角下的项目化学习,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并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链接,跨越情境思考,去解决问题,创造出新意义和新知识。
在国家课程中推动项目化学习,首先要面对的挑战就是教师是否能够接受并愿意去尝试。项目化学习设计和教师日常教学备课模式完全不一样,必须进行单元式的以问题解决为逻辑的设计,涵盖核心知识的提炼、驱动性问题的设计等多个维度,如此复杂严谨的学习设计,需要教学组织样态随之变化、与之对应。首先教师要完成学与教的转型,要一定程度地放弃课堂控制权,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动手实践,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成为学习的设计者和支持者,此时教师个人的教学风格能否应对项目学习环境,这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再者,项目化学习是跨学科、更开放、更综合的学习,要求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科质量会不会降低,这是教师最关注也是最放不下的。诸如此类的种种问题,导致教师自己的想法和担忧,不敢轻易尝试项目化学习,不愿放弃自己已有的驾轻就熟的教学模式。
我们的课堂教学需要与素养目标有机融合,将课程与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相匹配,让学生在探索学习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形成自身认知结构。这可能需要一段时间去完成适应性的转变,但面对挑战,我们仍需坚持这样的探索。
指向素养的项目化学习,重在如何引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与积极思维,如何实践知识,如何独立地或与同伴合作完成任务或产生作品。这种系统综合的思考,整合了学生学习、学习关系等多个层面的远远超出了原本的教学设计的范畴,从素养所包含的综合性目标来看,项目化学习设计首先要解决好下面两个基本问题。
1.科学选定核心知识
确定核心知识,这是项目化学习设计的起点。因为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不是从项目或活动开始,而是从希望学生理解和掌握的核心知识出发。知识有不同类型,并不是所有的知识类型都适合项目化学习。指向素养的项目化学习,聚焦的应是超越事实层面、指向思维的概念性知识。因为数学概念指向数学学科的本质思想方法和独特性,它贯穿整个数学学科最重要的事实内容的抽象提炼。事实性知识并不适合项目化学习,但是并不是说项目化学习不能传递事实性知识。因为项目化学习虽然指向概念的深层次理解和迁移,不过并不排斥对事实性和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其实项目化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事实性知识的组织和理解。项目化学习不会直接指向零散的知识点,但会通过概念包含知识点,从而实现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
2.提炼确定驱动性问题。
实施项目化学习之前,教师要思考,用什么样的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投入思考?要研读课标,整合教材内容,提炼形成本质问题并将其转化为驱动性问题。问题通常有两类:一类是设计者自己要非常清楚的本质问题,本质问题直接指向核心知识中的概念或能力,可以是抽象的;另一类是驱动性向核心任务的确定:将核心知识用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
1.重活动轻目标
简单来说,就是只为活动,而不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种类型的项目看上去很热闹,但目标不明确,造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脱节,华而不实。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都有强烈的目标意识,但是一旦是开展拓展型课程、探究型活动,目标意识就弱化了。需要强调的是,项目化学习不是简单的实践活动,而是严谨的学习设计,必须有清晰的目标,尤其是对目标中的核心知识、高阶认知策略的定位。
2.重结果轻过程
这种类型的项目只看重学生做出的成果,只提供样本让学生参照流程操作,经过简单收集信息然后美化呈现。过于看重让学生做出成果,往往会造成由教师和家长过多代劳,而没有让学生尝试错误,经历探索的过程。学生没有深入参与分析与探索问题的历程,不理解背后的原理,这样的学习只不过从动脑的机械化变成了动手的机械化而已,仍然没有改变低阶、被动接受的实质,所以说这些都是表浅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