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静有致,打造“真实”课堂
新课改以来,评价一堂课精彩与否,大多指向课堂的“动态性”活动。“动”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维状态,使沉闷、静止的课堂气氛变得活跃、生动。但就目前的课堂教学而言,在向“动态式”的方向发展中,产生了很多的误区。重“动”轻“静”,以“动”代“静”;片面追求热闹,把以“生”为本搞成了以“声”为本;课堂已经偏离了课改的初衷,忽略了教育本真。学习是一个自我修养、静静思考的过程,课堂需要“静”的回归。
大容量、快节奏的课堂是很多教师心目中的好课。课堂上每个环节衔接紧凑,感觉学生不停地在思考,貌似学习一直在发生。可是每当进行教学评价时,很多学生并没有达成既定目标,甚至个别学生一无所获。究其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深入思考的“静”界。教师为了完成既定的计划,只顾匆匆赶着学生向前跑。学生虽然始终在紧张的状态中,但却只是被动运转的机器。
片段一:教师出示题目后,不等学生充分思考,便抽生回答,最终课堂变成了极少数优生的舞台,其余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片段二:学生做书面练习时,教师边巡视边提醒:同学们要抓紧时间!已经有三分之一的同学做完了,其他同学快点啦!……看似营造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实际上剥夺了学生静思的空间。
片段三:教师出示问题后,学生一时没有思路,课堂气氛“沉闷”,教师马上组织小组讨论,课堂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问题也很快得以解决。小组汇报时的发言往往只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实质。因为教师没有创设一种宁静的氛围,学生缺乏独立深入的思考,导致解答停留于浅表。
教学中不能搞题海战术,教师要放慢脚步,让学生有静思的机会。课堂上,不时给学生很安静的几分钟……口动有声、心动无痕,真正有效的思维活动,往往是“无声”的内化过程。“静”并不等于思维的静止,而是一种别样的生动。
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的回答不尽如人意时,教师马上改变提问对象,让其他学生帮忙补充,此时最初那个学生的思维瓶颈就被教师的“救助”掩盖了!学生机械地跟着教师的节奏走,至于为什么非要如此,自己原本的路为什么走不通,心中并不明了。因而,当他再次遇见这类问题时,往往又会回到最初的思路上。于是教师们纷纷感慨:为什么反复讲过的题型,学生就是做不对呢?学生的听讲真是令人失望……其实根本原因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质疑顿悟的时间。
格式塔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顿悟的过程,由顿悟而掌握的学习有利于适应新的情境,解决新的问题。当学生对问题认识模糊不清时,学习就处于“顿”(停顿)的阶段,此时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首先,对于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充分肯定,对其合理成分及时给予鼓励。然后对其失误及时因势利导,通过设置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质疑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之后还要鼓励学生归纳总结,认识问题的本质,实现由“顿”上升到“悟”。绘制学科思维导图,是顿悟学习的最佳手段之一。在完成思维导图时,学生需要静心思考,准确提炼关键词,标示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并进行推理演绎。这个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结构化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学生质疑顿悟的“静”界,助其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个好习惯足可以决定命运,改变人生。
一直以来,数学课堂倡导问题引领教学。教师课前做充分预设,设置问题链,将问题分解得细致入微,学生一路高歌直达彼岸,课堂看似充满了生命活力。但若静下心来观课,会发现仍然是教师主宰着课堂,学生的思维没有生长的空间。当学生遇到新情境时,就会出现束手无策的表现,无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数学课堂上,教师一定要舍得放手,懂得退位,把探究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即使学习之旅走得磕磕绊绊,但他们会在困难中成长思维,在困惑中收获经验。
如,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师出示下面四个题目,让学生先自主尝试求解。
方程组①学生首先利用前一节课学习的代入消元法求出解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代入后的方程2y=2(或2x=10),实际上可以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两个方程的左右两边分别对应相加(减)即可实现消元,得到一个一元一次方程,从而求得解。这样就自然引入新知的学习: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继续解决②③④。如果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会领着学生一起分析,引向教材中的系数扩大倍数法。而当我们把问题全部抛给学生自主去探索,学生就会呈现意想不到的思维成果。
学生A:方程组②我是这样求解的。类比方程组①,我想把两个方程直接相加消去y,得到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先求出x,再代入方程组中任意一个方程(当然选择第二个方程计算更为简便)即可求出y值。
学生B:方程组②的解法还可以消去x。我发现两个方程中未知数x的系数成2倍关系,因此可以利用除法将其系数变成相等的值。具体的就是,将第一个方程两边同时除以2,得方程,然后将所得的这个新方程与第二个方程相减,即可消去未知数x,从而得到关于y的一元一次方程,实现了消元的目的,进一步解出方程组。
学生C:我认为A、B两个同学的方法都正确,因为他们都是通过乘除系数,使方程组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相等(或互为相反数),再通过两个方程相减(加)达到消元的目的。相比而言,A同学的方法计算比较简便,而B同学的方法则是将方程组②转化为方程组①的特征,体现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方法,这种方法也非常有价值。
此时,教师作适时评价指导:A、B两位同学都非常善于动脑,能够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值得大家为之点赞!C同学的交流也非常全面到位,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要观察方程组中两个未知数的系数具有怎样的特征,思考我们应如何运用乘除(倍分)的方法进行消元。带着你的收获继续完成第③个。
学生D:方程组④我尝试分别用A、B两位同学的方法求解。对比发现,如果将方程两边同时除以某个未知数的系数时,所得新方程的系数都是分数,计算比较麻烦,不如用扩大倍数法将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变成相等或相反数。因此,我建议今后我们在用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尽可能用倍数法。而且尽量选择系数之间是整数倍的系数消元,进行简便运算。整个探究过程,教师悄然退位,静静聆听生命拔节生长的声音……宁静的课堂,生动的思考,充盈着外静而内动的美!
有人说,教学中的动静之道,就像花儿与绿叶,静是绿叶能量的积蓄,动是花儿精彩的绽放。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就真实的课堂而言,应该是动静有致。合理处理好教学中静和动的关系,才能创造出理想和谐的课堂教学。毕竟,有了“静”的厚积,才会有“动”的薄发。还学生一片“静”界,课堂才会更加真实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