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化学习的内涵界定

一、问题化学习的内涵界定

问题化学习就是通过系列的问题来引发持续性学习行为的活动,它要求学习活动以学习者对问题的自主发现与提出为开端,用有层次、结构化、可扩展、可持续的问题系统贯穿学习过程和整合各种知识,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达到学习的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

教学中,常遇到这样一些类型的问题。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还有“假如”的问题;学生在做习题时,有“老问题”,有“新问题”,也有“疑难题”;有“事实性的问题”与“思考性的问题”,也有“封闭型的问题”,也有“开放型的问题”。

而从阅读理解的程度看,又有“了解的问题”“领会的问题”,还有“鉴赏的问题”。从教学的进程性角度看,有“引探的问题”“讨究的问题”“引申的问题”与“总结的问题”;如果从教师设问的角度看,则有文本理解的“核心问题”和达成核心问题理解的“辅助问题”。事实上,按照不同的维度,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就会有不同的问题分类。

1.持续的学习行为

问题化学习更强调一种持续的学习行为,即围绕问题的学习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连贯状态。通过系列问题的解决,促进学习的有效迁移,实现知识的连续建构。它更侧重研究一连串问题解决的学习行为,探索一连串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是单个问题解决的研究。

2.以问题系统来展开

问题系统内的问题与问题之间,可以有不同的逻辑关系,如并列关系、层次关系、递进关系、延伸关系、平行关系、包含关系、表里关系等。教学的目的是让学习者把握问题之间的联系,理顺关系和思路。实践证明,了解问题系统内部问题间的关系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3.以学习为中心

与问题教学(提问教学)以及其他基于问题的教学相比较,从价值取向上讲,问题化学习更强调以学习为中心。这种价值取向决定了它更侧重研究学生的学,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兼顾学科课程要求与教师的教学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