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引教学 提升课堂实效
实施目标导引教学,是指把教学目标置于有效教学的核心,准确定位教学目标,以目标为依据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价方案。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实验中学数学组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以“目标研究”为中心,以“有效教学和科学评价”为基点,着力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南,它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并通过教学活动联系着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
1.准确定位
教学目标的合理设计应包括四步:一是基于课标,把握与该课时学习内容相关的课程目标;二是研习教材,明确相关知识在教材体系中的逻辑地位、学习价值等;三是明了起点,分析学生的学习基础,包括学习本内容的知识技能基础、数学思想方法基础、数学认知活动经验基础等;四是结合课程目标、学习内容、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课时教学目标。
2.规范叙写
叙写教学目标时,要使目标更好地导向教学,教学目标就必须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
例如,“平方差公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1)能在正方形的背景下推导出平方差公式:(a+b)(a-b)=a2-b2;并能利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在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中,体会数形结合的基本思想;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能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3)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突出目标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保证课堂教学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尽可能地减少偏离目标的教学活动,真正实现高效教学。
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我校数学团队始终坚持从“课前预习、课中导学、课后反思”这三个环节入手,切实提高教学目标的达成度。
1.课前预习——活动探究,激发思考
《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培养,在课前预习中,我们遵循“知识蕴含于内、思维探究在外”的原则,努力将“死”的知识转化为“活”的思维,将预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起来,引导学生去挖掘问题的真相,感受思维的撞击。
2.课中导学——关注过程,发展思维
布鲁纳的发现教学论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产品。”《数学课程标准》也将过程性目标——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本身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获得经验、思维投入的过程,是一个积极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展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最大限度地发展思维。
3.课后反思——自我诊断,提升价值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反思是重要的数学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美国的波斯纳指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我校数学组每周开展一次学科大教研,每位教师对自己一周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集体交流。反思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目标的定位是否准确,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能够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二是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与教学的预设还有多大差距;三是反思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教学是否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4.以人为本、多元评价,围绕目标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的目的应保证教学目标的正确实施。《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无论过程评价还是结果评价,都应该与教学目标保持紧密的联系,并与教学目标共同发挥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教师应采用多元评价,如即时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测试型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等。通过评价所得到的信息,及时了解学生数学学习所达到的水平和存在的问题,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提高目标达成度。每个教学环节的即时检测,我们都设计两组或多组题目,第一组作为跟踪测试,当堂反馈,如果学生掌握得不是很理想,我们会利用备选题目进行再巩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实施目标导引教学,能够不断开阔和转变教师的知识观、学生观、教学观和课程观,学生的数学素养才能够真正得到发展。假如将课堂看成是旅程,“目标”就是要“到哪里去”,“教学”就是要研究“从哪里出发、怎么去”的问题,而“评价”就是要看“是否到达那里”。清晰的目标是关键,是灵魂,教学活动、教学评价都应围绕“目标”而展开的。切实做到“教学、目标、评价”一致,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流淌生命的诗意,从而使我们的教学之旅一路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