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合作学习,助推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五、优化合作学习,助推自主学习能力提升

素质教育已经提出多年,可是如何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一直不断探索和研究的主题。实施合作学习,可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可能很多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受,为了避免学生思考问题时依赖于他人的习惯,课堂上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总是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会个别提问,整个课堂基本上不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总认为小组讨论会让有些学生趁机松懈,总是等着优生讲给自己听,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被动地接受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后,教师们却逐渐发现,合作学习所带来的良好效果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

最显著的就是“学困生”的变化。以往的课堂积极主动发言的总是学习水平处于中上游的学生,“学困生”总是唯唯诺诺,往往是在老师的提问之下,被动地回答问题,很多时候答不完整,久而久之,自信心就受挫,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所以课堂毫无生机,整体的感觉就是老师在控制课堂节奏,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什么主动权。自从实施合作学习后,课堂充满了生机,就好似沉睡的生命苏醒了一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现在眼前。合作学习给了孩子们一个充分展示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舞台。较之以往的课堂,最明显的变化有以下几点:

1.合作学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而且要敢于向别人提问,阐述自己的不同看法。这不但可以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观点,促进思维的发展,更可以增强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标准和要求。尤其是促使“学困生”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当他们遇到困难时,可以在合作学习中寻求帮助,当对问题有了明确的理解后,就敢于在全班交流,逐渐增强学习的信心。而对于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为了能够给组员讲得更清楚、透彻,必须对所学的材料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这样优生的自学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

3.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帮互学,彼此交流知识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相互沟通感情的过程。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学会如何关怀和帮助他人、评价他人,学会承认他人的优点,容忍他人的缺点,虚心向他人学习,听取他人的意见。合作学习使每一成员都融入集体中,增强了集体意识。

4.合作学习促进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强调每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且每个成员分工和职责不同,学习任务由大家共同分担,各抒己见,这样每个人都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仅使问题变得容易解决,而且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5.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长要根据实际问题安排谁先讲述、谁来补充、谁来质疑、谁来总结,充分考虑题目的难易度和组内成员的学习水平。在这个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在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合作学习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积极参与到其中,也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导致一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的发展,反而导致了其与其他学生之间差距的不断加大,从而对课堂内的教育公平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即这部分学生是处于集体发展中的弱势群体的。

应该说,合作学习的低效,与学生本身、学习共同体的构成与分工等方面存在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很多教师认为合作学习就是教师按照某种原则对班级内的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布置一定的任务由其共同完成。这样就会有一些学生很难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是因为其他学生的压制,有时也是自身的逃避所造成的,因而造成了合作学习的低效或流于形式。因此,在实施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合理地成立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就如同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学生动手实践、深度探究,由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由点及面,步步深入,同时还可以调动来自不同学生、不同维度的学习资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使之成为引发深度学习的催化剂,从而使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获得提升。

学习共同体就是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互助学习、项目学习等。学习共同体有三种基本形式:小组合作型共同体;项目主题型共同体;兴趣自选型共同体。

小组合作型共同体,是在本班内,学生自愿组成各种学习小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小组有多种形式,如,座位相邻的数名学生组成合作学习小组,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和学习水平,跨座区组成合作小组。这种自愿灵活的组合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互助会很和谐,有助于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组织能力的提高。

项目主题型共同体,是学生以某一项目为纽带进行主题性学习。如,以“测量物体高度”这一项目为主题,学生可以自愿结合,并进行适当分工。走进公园、社区等,统筹利用了校内外课程资源,拓展活动空间,增加了亲身体验的机会。课堂“疆域”的拓宽,为开展项目学习提供了基础。在这样的项目学习共同体中,每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并能与其他同学进行有效合作,那些在学科学习中找不到感觉的“边缘生”也找回了自我,信心得以增强,能力得以提升。

兴趣自选型共同体,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自愿结成学习共同体。学校自主开发了包含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探究性课程为主的课程体系,以激发兴趣、丰富知识、提升能力为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最喜欢的课程。

2.如何保障学习共同体发挥良好作用

(1)强化教师指导

学习共同体虽然是由学生自主结合,但在组建与实施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在学习共同体的运行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指导学生由“单纯的解题”转变为“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数学素养。

(2)培养“小带头人”

学习共同体往往要更多地进行实际操作和深度探究,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这些能力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培训,尤其是要加强对“小带头人”的培养,使其发挥“主帅”作用,做到以点带面、整体提高。

(3)共同体内的分工要合理

积极的相互依存和个人责任应该成为指导小组内合理分工的原则与根本所在。要保证每个人的任务分工是基于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兴趣。如果共同体内分工超过了学生的个人能力,就会导致其在小组内成就感的缺失,并且还影响到学习任务的顺利开展。因此,确保个体任务的完成有利于促进共同体内其他成员任务的进行及最终任务的顺利完成。

其实对于共同体内的分工,教师也应该体现在合作学习的全过程,不局限于共同体的划分、学习课题的确定,而且共同体内的分工教师也应该给予及时有效的引导。

(4)共同体合作的时机与形式应更加灵活机智

不少教师只要一提到合作学习,首先想到的就是座位方式的改变。正因为如此,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课,光有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几个人一组围坐一起,这样的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的无效合作,事实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合作,既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也未曾注意让合作体学习中每个成员机会均等地参与。为了避免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不得不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学习状况,我们就应该恰当地选择合作学习的形式。例如,对某一个问题,在进行合作时,有的小组成员都遇到了困难,这时候,教师可以马上将这个小组的学生分解到其他小组参与讨论,这个小组原来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没有,分解到其他小组后,待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后,再回到本组,这时这个小组所掌握的方法就变成了最多的。这种灵活的分解与组合的方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实实在在地起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小组合作的时机要恰当。学生在学习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因此,教师在决定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提前思考:①为什么这个环节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用可以吗?②如果要用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③学习中哪些内容适合进行班级集体教学、哪些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学习、哪些内容适合个人自学?如果这样做课前准备,小组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善于洞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抓住时机,恰如其分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5)融入竞争机制,优化合作学习

有竞争才有提高,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引入竞争机制,对合作学习的效果能起到纠正、提高、深化的作用,使合作学习更具实效、高效。

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体现了生命化课堂的核心理念:尊重生命、顺从生命、成就生命,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在数学课堂中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实现新课标所提出的——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获得不同的发展,让每一个生命都如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