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的解读
2025年10月13日
三、数学建模的解读
数学建模本质上属于数学抽象的一种类型,它主要偏重对现实问题的数学抽象。《数学课程标准》把数学建模作为一种数学素养看待,本质就是一种数学能力,即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要达到掌握一定的数学建模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数学特有的一种能力。如,解决方案最优化问题时,往往需要分析问题情境中的变量,之后运用二次函数或一次函数来解决,这就是数学建模。再如,在解决“图形存在性”问题,通常需要建立方程,根据方程是否有解来判断存在与否,这也是一个数学建模的过程。数学建模在数学学习中应用广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
首先,数学建模训练,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数学建模的核心是能够从现实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其本质就是数学抽象。
其次,数学建模训练,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用数学的思维分析事物,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用于解决一些现实问题,这种数学应用能力是数学综合素养的表现形式。
再次,数学建模训练,能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数学建模的本质是一种数学抽象,所以数学建模无疑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数学思维的灵活性,体现在当学生面对现实生活的问题或科学领域的问题,选择建立的数学模型可能不是唯一的,需要根据情况灵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