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的确定与叙写实施建议
例如,课标中关于“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什么是掌握?我们老师能不能准确地说出掌握的意思,掌握要求学生达到的程度呢?我想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很难准确叙述的,学生更不知道什么是掌握了,所以我们要把“掌握”这个行为动词进一步细化,变成可操作的目标。
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会把对象用于新的环境。什么是理解呢?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和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求学生能说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还得知道怎么推导来的,明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区别和联系,还得能运用。所以课标上简单的一句话,我们通过解读就会发现内容很丰富。所以我们在叙写目标的时候就不能笼统地写成“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而要细化成如下:
1.类比等式的基本性质,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能准确说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能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所谓三维目标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新名词,它的内涵是:第一维“知识与能力”目标;第二维“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三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如,《三角形的中位线》
三维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教者的执教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对这两节课的三维目标确定如下:
《三角形的中位线》的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①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概念性质。
②会用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过程方法目标:
①经历探索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②通过中点四边形的变式和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图形的动感,使学生体会到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变式练习,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②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整合后改为:
1.会用剪拼的方式,探究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在观察、分析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索、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2.能说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和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在变式练习、小组讨论交流等活动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以及自主意识和合作精神。
3.通过中点四边形的变式和一题多解,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感受图形的运动变化,体会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能从复杂的图形中识别出三角形中位线的基本构图,并能根据具体情况自己构建其基本构图,增强几何直观意识。
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就是教学目标叙写中对三维目标的误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是建构课程总体目标的宏观思维框架,并非每一节课教学目标设定时都必须兼备的要件。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目中有人、关注学生学习,使一切教学活动都基于促进学生学习而展开。
如,初一下册第六章整式乘法中,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单项式乘以多项式、多项式乘以多项式中,课本中都是利用图形的面积推导归纳运算的法则,这在整式乘法中是最常见的方法,包括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都可以用这种方法验证,而这种方法背后渗透的思想是数形结合,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这也正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注重的,这一章教学结束后,学生除了会运用法则进行计算,更重要的是对这一思想有初步的认识,掌握这种推导法则的方法。在学生学习了单乘单,单乘多以后,再学习多乘多时,我们能不能引导学生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究。再到乘法公式的学习是没有我们的提示,学生能否尝试着自主探究?数学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跟随学生一生的不是哪一条运算法则,而是探索数学知识时的思想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