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观察的误区

二、走出课堂观察的误区

提到课堂观察,很多人的认识都停留在传统的听评课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只重听课数量,不重听课质量”,“只关注教师的教,忽略学生的学”等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课堂评价时,过多地注重形式和表面现象,没有切实可行的评价量规。其实,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不在于教师讲得如何精彩,而要看学生的学习效果。除了在知识技能的收获,更要看能力素养的提升。

一节好课并非一定是井然有序的课堂。我们要允许课堂上有益“杂乱”的存在。教师要做的是研究什么样的杂乱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如何使这些有益“杂乱”发挥其价值,使“杂乱”变得“清晰”,“无序”变得“透明”。这也正是我们反复探讨的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问题。课堂环环相扣,看似行云流水,其实是一种非常态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没有“留白”,没有“缝隙”,课堂上学生的行为循规蹈矩,在教师的引导下亦步亦趋。虽然教学设计严密,但往往掩盖了许多真实的问题。我们需要给学生留有足够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大胆去探索、去发现,可能学生在课堂上走得跌跌撞撞,步履蹒跚,时而雀跃,时而深思,教师在课堂上也并非得心应手,需要随时准备应对课堂突发状况,但才是课堂的常态。当学生走出课堂时,其数学素养才会真正有所发展。

当然,强调课堂的“无序”与生成,并非认为气氛活跃、热热闹闹的就是生动的课堂。课堂的灵动高效并不是看形式与表面,而是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是否发生深度思考。课堂上学生专注深思,看似是“静”态,实际上是一种深层次的“动”在发生。所以,课堂观察要从以“教师的教”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把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素养发展作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评价标准。

当下,不少学校依然采取的是每学期组织一次全员汇报课活动,同学和教师参与听课,然后简单地评评课,最主要的目的是进行评分划等。教师在观评课时,总是以评判者的心态介入,评课时要么全是亮点,要么一无是处,造成了“讲课形式化,听课任务化,评课讲假话”的现象。久而久之,教师对于听评课就流于形式,疲于应付,失去了其意义和价值。

要使听评课走向专业化,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研观念,把课堂观察作为一种日常教学生活和专业学习研究活动。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核心,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观察宗旨,将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作为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重点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全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有多少?没认真听的有多少人?学生的学习投入怎样?从学生的表现与表情判断是否听懂了?达到目标的学生占多大比例?“学困生”是否参与进学习中?观课前,观课小组要进行细致分工,每个人要科学选定课堂观察点,运用恰当的观察工具,对课堂教学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观察,并做出定量和定性分析。

1.变“听课”为“研课”,使学生的有效学习落到实处

听课,就要从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听课者的目光应该是一种帮助的目光、研究的目光、寻求共同发展的目光。课堂观察,为我们课题组教研打开了一扇通向更广阔世界的新窗口。通过观察,对课堂中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发现问题,改善课堂学习中师生存在的问题,这样可变“听课”为“研课”,将研讨真正落到实处。

转变目的:变评价为改进。传统的听课只是对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评价手段,目的在于给教师打分、评比,等等。授课者因此会为了迎合评分标准而“作秀”,上课变成一种展示,忽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而课堂观察要在课前设定观察点,观察目标明确,会促使教师深入课堂,在听课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

如,课堂文化这个维度,可选择以下观察点:从课堂互动体现出师生关系是怎样的?师生对话是否体现出平等、探究、合作、自主等品质吗?从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或表现推测该课堂是什么样的课堂?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这样的老师吗?从教师教学这个维度,包括教学基本功、教学机智、理答行为、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管理与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具与信息化技术手段的合理运用,等等。

转变视角:变“局外者”为“参与者”。之前的听课没有明确目标,教师都是以局外者的身份走进课堂,听评课更多的是关注执教教师的表现。课堂观察将研究问题具体化为观察维度、观察视角和观察点,开发可操作的系列课堂观察量表。每次观课都要使用观察量表,每位成员自选维度、确定研究问题,又从教师角度进行观察:观察教师问题设置是否合理有效,观察师生对话中教师如何评价和追问的;有从学生角度进行观察: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等多角度观察,几乎涵盖辐射课堂教学的所有细节。但所有观察点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是否得到有效提升。

有了《课堂观察量表》做指导,教师听课有了方向,都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课堂、思考课堂、改变课堂。课堂不再是授课者一个人的课堂,而是请进了很多双眼睛,很多双耳朵,各司其职。

2.变“观课”为“磨课”,促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切实提升

通过前期细致的课堂观察,教师们在评课时不再浮在表面,而是直指课堂教学问题本质,能给执教者以合理化建议。教研活动初步达到了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但经过一段时间,课题组成员与教师交流发现,有些教师觉得自己通过教研也有收获,但是授课水平却没有明显的提高。问题出现在哪儿?课题组反思总结,找到的原因是:每次教研活动老师们评完课就结束了,提出的修改意见没有得到落实,所以老师们缺少内化反思环节,导致教研效果大打折扣。于是课题组改进教研模式,增加了“磨课”环节。具体的做法是:由一位老师先执教一节课,课后马上评议、反思、再建构。如此循环三次,切实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让磨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练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