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一规定,对小学语文课程目标的确定与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我们先来看工具性。人们对“语文”一词有多种多样的理解,但比较统一的说法是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又说:“什么叫语文?语文就是语言,就是平常说的话。嘴里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面上的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不管何种理解,语文都是人们交际的最重要的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这一工具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指“听、读”和“说、写”这两方面能力,即输入能力和输出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强调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训练。语文的实践训练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字、词、句、段、篇以及相关的语法、修辞、逻辑等。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训练要强调与社会生活、与学生认知经验、与学生发展实际需要紧密结合,如果不注意这些,语文的实践训练也只能是追求眼前的功利目的,而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再来看人文性。从《语文课程标准》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文性的体现应该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语文是文化,她负载着文化,传承着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作为母语教学,语文课程是基础性课程,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中指出:“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指出:“教育应服务于人生全程。”因此,和其他学科一样,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育人。通过语文学习,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吸纳语文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精神,以陶冶情操,提升人生境界,形成健全人格。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原来是教数学的,但是“文革”之后当她重新登上讲台时,她要求改教语文,因为“文革”中她目睹了处于人生花季的年轻人人性的丧失、道德的沦丧,她心里很难过,下定决心,如果还能够回到学校上课,她一定要教语文。她说:“因为语文是育人的,一篇一篇,从古至今,文以载道,文字里透着做人的道理,我认为语文能够教会孩子怎样做人。”
通过语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语文课程以语言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而语言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体现,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人的意识、人的精神的培养过程。语文学习是教师、学生、作者、编者、作品进行碰撞而产生生命火花的活动,这种生命活动更多的是在语言的交互之中产生的。而在使学生心动的语言底下,包含的是教师全面的文学素养,包括多元的文化知识结构,丰富的人生阅历,充沛的思想情感,活跃的联想想象,深入的感觉领悟,高雅的文化品位等内涵。正是这些内涵支撑着教师高超的语文教学艺术,促进学生向着健康的人生道路全面发展。
因此,语文课程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终极育人目标、语文学科的固有特征以及学生发展需求所决定的。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过多地强调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因此将每篇文章都从字、词、句、段、篇等角度进行理性的分析,割裂了文章的整体性,忽略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更忽视了学生的文学感受和生命体验,使语文课堂未能体现出她应有的文学色彩。要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必须打破这种固有观念和操作方法。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文学性特点;要明确语文课程所传递的不仅仅是工具性质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其中的思想、情感力量;语文课程最根本的学习目的是在加强语文积累的过程中塑造人的心灵,恰当地、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并非一件难事,因为人文内涵是通过一个个汉字、词语、句子、段落等语言单位得以体现的,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升华也是通过一个个汉字、词语、句子、段落等语言单位实现的。作为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去感受作家的思想、情感,去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充分地运用想象、联想等审美活动,获得真实的、个性化的感受。这是语文教学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必经之路,也是《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程实现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