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命题作文

七、命题作文

命题,就是出题,命题作文就是由老师出题,或教材已确定的题目,限定范围,规定要求,学生据此自己选材,安排层次结构,进行作文。

命题作文的优点是教师便于根据教学要求,制订作文计划,使作文训练科学化系列化,也便于教师提出统一要求,进行统一指导,按统一的要求批改、讲评。缺点是命题的权力在教师,学生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发挥在写作中的主体作用,再加上别人命题,难免要脱离小作者实际。因此,学生内心对这命题并不一定认可,这样就引不起表达的冲动,作文的过程中也就无法得到快乐。心和笔没有联系,表达就会多出许多困难。所以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一)教学流程

图6-7

(二)教学建议

1.审题

命题作文的第一步是要拟好题,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在文章中的重要性。善命题,不仅会为文章增色,而且也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把握好命题关。命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近。近指命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作文是学生生活内容和内心世界的真实反映。只有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命题,才能使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物可状,有理可论。因此,教师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和偏好,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情况。出题时,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帮他们设想一下,学生见题后有什么可写,有什么可说,测知他们胸中积蓄什么,需求什么,做到“教者命题,题意所含必学生心所能思”(叶圣陶)。

(2)趣。小学生是怀着童心看世界的,因此命题要有童趣,有趣的题目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唤起学生心中的热情,于是笔下的流淌,就成了自然地回应。如欣赏春天,讴歌春天,如果以“春天”为题,学生会觉得老套,如果以“和春天说句悄悄话”为题,学生会觉得有趣得多。再如,秋天去公园赏菊,可命为“晨访菊姑”;开篇作文可命为“‘作文关’前第一战”等,这些题目摒弃了以往的“冷面孔”,而赋予它们新奇趣的特点,势必会激发儿童观察生活、主动写作的兴趣和内驱力。

(3)活。活指命题的方式多样化,有一定的灵活性和伸缩性。可以是全命题,也可以是半命题;可以是教师统一命题,也可以是学生自由命题,可以是直接命题,也可以是间接命题。如一位教师指导学生以“春”“秋”作为写作内容的命题就非常灵活。他先在黑板上写上“春”“秋”两个词语,然后让学生选择最乐意写的方面,最感兴趣的角度命题。在学生命题的过程中,老师稍加点拨;你可以以其中的任一个词为基本点,加上其他词命题;你还可以用一定的词语,将两个词联系起来,变成一个新题目。结果,学生拟出了许多有水准的题目:“春到家乡”“秋叶之歌”“走进春天”“秋的微笑”“我们在人生的春天”“为了秋天的丰硕”“春雨与秋叶”“春天给秋天的信”“绿色的春、金色的秋”……

(4)小。命题宜小宜实。题目太大,小学生无从下笔,题目越小,越便于学生选取事件单一、范围明确、容易捕捉的素材。如“难忘的一天”“我家的一件事”“记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我熟悉的人”等等,表面上看好像可供选择的人和事很多。其实,恰恰由于题目的范围大,反而使学生不容易下笔。比如写:“记发生在教室里的一件事”,发现在教室里的事,每天都有很多件,到底选哪件呢,学生无所适从。如果把题目改成“老师,你讲错了”“我是否要告诉老师”“老师,请提问我”“我当上了‘小老师’”“语文试卷发下来了”……学生看到这些题目,一般都会受到某种启发,引发自己的联想,从而找到自己的熟悉并感兴趣的事件。

命题作文的第二步是审题,让学生审清题意能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体裁、写法等方面的要求,免得走题。一般在指导审题时,要让学生弄清楚题目的意思,明确题目的范围,找出写作的重点,确定写作的体裁。如“童年趣事”一题,范围限于童年,关键词“趣事”,重点要写出童趣,体裁一般是记叙文。

2.选材

审清了题意,明确了中心,接下来就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能表达中心的材料。选材要遵循先发散后集中的原则。学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学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材时,要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式和束缚,把作文训练和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同一题目、同一中心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全方位地选择材料,让学生把与题目沾边的材料全都摆出来,打开思路。当然,这些材料不一定都有用,所以还必须指导他们筛选,选出那些典型的,能表情达意的材料。

有人把选材方法归结为三个字:摆、挑、剪。

所谓“摆”,就是把所有与中心有关的材料都摆出来,犹如布店陈列多种料子。

所谓“挑”,就是从摆出的材料中挑最合适的。

所谓“剪”,就是量体裁剪,做件合身的衣服,即根据中心的需要进行精心剪裁:与中心有关的要写,无关的不写;能突出中心的详写,关系不大的属于一般交代的略写。

小学生作文愁无东西可写,所以在选材上宜先打开思路,让他们充分地“摆”,然后从中“挑”“剪”进行取舍。

3.构思

有了材料,还要仔细考虑安排,这就是组织材料,即构思。把如何组织材料的想法写出来,就是编写提纲。提纲是构思的文字形式。编写提纲是思维条理化的过程,有助于克服作文离题、无重点、层次不清、详略不当等毛病,写时心中有“谱”,思路清晰,作文迅速,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列提纲的目的在排列文章内容的次序,安排好各部分的详略,衔接,开头结尾的照应等,使文章重点突出,条理清晰,首尾照应。

4.拟稿

有了提纲,学生就可以动手拟稿了。拟稿的过程主要是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由段到篇、起承转合的语言表达和布局谋篇的过程。

5.修改

修改是写作的必需环节,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极好途径。《语文课程标准》说:“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因此,在学生写好草稿后,教师要指导学生修改。指导修改要让学生明确修改的内容和要求:看看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真实,段落层次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有无脱节现象,用词是否准确,结构安排是否合理,书写格式、标点符号是否正确,有没有病句、错别字,等等。同时还要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边读、边听、边想。首先默读对照,即一边默读文章,一边对照习作提纲,思考并找出材料、中心思想、布局方面的毛病;再放声诵读,让耳朵好好地评评,找出词句表达方面的毛病;最后是静静地思考,想想哪里写得不错,哪里写得不够好,能不能写得更好等。

总之,学生写好初稿后,教师要求学生不要急于交卷,先自行审读、修改,也可以组织学生交换作文,互相对照比较再修改。老师还可以在班上指出普遍性的问题,找几篇典型的病文,指导学生共同修改。

6.批改

批改是作文指导的继续,是讲评的前提,是具体指导学生写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师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科学的批改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写作水平。

(1)精批少改。对学生的作文,要善于发现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只要学生作文中有一点新内容,有一点新思想,有一点新见解,甚至于用了一个好词,写了一个好句,教师都要给予热情鼓励,充分肯定,以树立学生写作的信心。在需要修改的地方则要指明不足、修改到位,切忌笼统地批个“文章不生动,内容不具体,想象不丰富”就完事。对学生的作文,要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不以教师的思路取代学生的思路,不以自己的水平要求学生的水平,要以一种童真的眼光来对学生的习作进行评价,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思路和表达,可改可不改的地方,尽量不改或少改,即使改也要尊重学生原意。千万不要大删大改,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元代的《事林广记》中说得好:“若改小儿文字,纵作得未是,亦须留少许,不得尽改。若尽改,则沮挫其才思,不敢道也。”

(2)方式灵活。作文批改的形式应灵活多样,可眉批,可总批,也可两者结合。作文批改的方法也应多种多样,如书面批改、当面批改、教师批改、学生批改、全面批改、重点批改、个别批改、集体批改等。

(3)评语多元。长期以来,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大多生硬呆板,千篇一律,缺少个性,缺乏人文关怀。诸如中心明确,条理清晰,结构合理,重点突出,语句流畅;反之,中心不明确,条理不清晰,结构不合理,重点不突出,语句不通顺,等等。这些像贴标签一样,放之四海皆可用。这样的评语笼统含糊,态度冷冰冰,学生看不明白,也不爱看,导致了对教师评语的漠视。慢慢地学生那一颗火热的心也渐渐地冷却下来。新课标强调人文性,要求习作评语个性化、人性化,要尽量避免那些裁判式的冷冰冰的评语,而换之以生动的、有生命力的情感交流式、对话谈心式的评语,教师要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就学生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思想认识、道德情感、语言运用等进行全方位的互动式交流,用一种清新、亲切的语句,或赏识,或表扬,或激励,或劝勉,或暗示,或研讨……尽量拓宽评语的内容,教师用自己的心和学生进行娓娓交谈,用无声的语言和学生撞击出心灵的火花,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自觉性、自信心和积极性。下面列举几例精彩评语:

例1:一位学生写下一段非常精彩的描写冬天景物的文字,老师这样评道:“老师也写不出这样精彩的句子,老师为你喝彩。读给同学们听,也让同学们为你喝彩!”

例2:“老师爱读你的作文,读你的作文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快乐。可是,你不小心写上的错别字让老师看了很伤心,相信下次你不会让老师伤心。”

例3:写《我的爸爸》时,一位学生没有写爸爸怎么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而写了爸爸的两个缺点:爱抽烟、爱发火。老师看了后,这样写道:“写一个人的缺点也能反映一个人的特点,你作了很好的尝试,愿意把你的作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吗?”

例4:写作《春天》时,教师评道:“在你的引领下,老师也仿佛看到了盛开的桃花,听到了叽叽喳喳的鸟鸣……”“春天是五彩缤纷的,你只是写了小河,能不能拿起你的笔,再给春天加几种颜色呢?”

例5:一位学生写了一段关于水仙花的内容,老师发现有抄袭的成分,但她并没有在评语中简单否定,而是写道“你的水仙花真漂亮,带来给老师和同学们看看好吗?”学生看了评语后犯难了,因为她根本没有养水仙花,她主动向老师承认了错误。

例6: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上学期,我被评为三好学生,发奖那天,我听见有人说你偏心,我心里很难受。我不敢把证书拿给妈妈看,妈妈见了也认为你偏心,我更难受了,脸红红的。”老师看了后写道:“老师没想到你有这么大的压力,你这学期进步很快,三好学生是名副其实的,老师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用一个三好学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

总之,好的作文评语应该是一段短小精悍的文字,让学生有所收获,与学生有所沟通,互相理解,同时又赏心悦目。

7.讲评

作文讲评也是作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它以批改为基础,既是作文指导的继续和加深,又是作文批改的巩固和提高;既是本次作文情况的总结,又是对下次作文训练的指导;既可以使作文教学目的要求落实得更加彻底,又可以加深作文体会、培养作文兴趣,所以,出色的讲评是一种很重要的作文指导方式。

常见的讲评方式有:

(1)综合讲评。教师对全班学生的作文从内容到形式作全面综合性的分析和评价。首先是综述作文一般情况,指出共同的优缺点,然后抓住带有共性的问题,联系学过的有关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讲评中可着重分析一篇作文,适当联系其他学生的文章和普遍性问题。

(2)专题讲评。抓住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两个主要问题,如立意、选材、构思等,结合有关作文知识集中进行讲评。这种评讲,由于内容集中,分析深入,点点相连,容易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3)对比讲评。选两类或几篇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作文进行比较评讲,使学生懂得该怎么写,不该怎么写。可以是内容上的对比,如优劣作文的对比,范文与习作的对比,同一文章修改前后的对比,立意不同的对比;也可以是形式上的对比,段与段的对比,篇与篇的对比等。这种对比评讲,个案对比鲜明,便于深入讲透某一问题。

(4)佳作点评。根据训练要求和作文情况,选择和推荐学生的佳作,或全篇或片段,通过朗读和分析,指出优点,引导学生找出自己与别人的差距。也可在课外传阅或张贴观摩。讲评时可请作者谈谈自己的体会,使大家感到“典型不远”。选择和观摩的面要宽一些,发动学生自己来评议,这样以点带面,可调动学生作文的热情。

讲评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共性。每次作文涉及的问题很多,每次讲评应抓住本次作文普遍存在的共同性问题来确定讲评的重点。

(2)师生共评。传统作文讲评一言堂的情况比较普遍,学生作文的好坏得失,全由教师来判定,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重视对作文主体的关注,讲评应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学生不仅耳听,还要动脑、动嘴、动笔。因此,在讲评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讲评,在分析、比较、评议中,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3)正面引导。讲评以肯定成绩为主,针对优点和进步进行表扬鼓励,特别要肯定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正如有的老师所说,要用放大镜找学生作文中的优点,表扬面要宽些,这样加强良性刺激,使学生习作时有意识无意识写出来的闪光点,能发扬光大。当然也要指出作文中的缺点和错误,不过要注意语气语调,尽量用建议、商量的语气指出问题,使学生知道该怎么改,切忌冷嘲热讽,否则会使学生灰心丧气,更不爱写作文。

以上我们介绍了各种作文训练的方式和流程,从中我们可知,作文训练的方式不同,教学流程也不同,但无论哪种方式,一般都有命题、指导、批改、讲评等几个教学环节,即使是一次小的“练笔”,也有这几方面的环节,在中高年级的命题作文中尤为明显。因此,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几个教学环节。不过流程是死的,而人是灵活的,在实际操作中有时并非完全如此,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灵活处理,精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