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三、段落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句子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经过组合就成了段。关于“段”我们首先要分清几个概念。

(1)自然段。从格式讲,有两个特征:①开头空两格;②换行。从内容上讲,最小的自然段是一句话;其次是围绕一个意思组成的句群;再次是由几个句群组成。自然段又称自然节(小节)。

(2)段落。段落的“段”表示起始,“落”表示终止。段落一般是指意义段或逻辑段。阅读教学中常说的分段即分出段落。

(3)层次。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分不清层次与段的概念,教师分不清,学生更糊涂。其实,它们有联系,更有区别,即有时层次与自然段或段落的划分起始一致,但它们之间有质的区别。首先,划分的目的不同:分段是为了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分层是为了理出文章的写作顺序。其次,表达的形式特别:段意的表述要求用简洁、完整的句子;层意的叙述要求说清文章所用的材料与中心之间的关系。

(4)节。诗歌中的自然段称为“节”。

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使用以上概念。

(一)认识、理解自然段

认识自然段,要在一年级学习第一篇课文的时候就让学生知道自然段的标志是另起一行,开头空两格,并要让学生养成给自然段标序号的好习惯。

理解自然段,是1~2学段的学习重点。第一学段要让学生注意每段各有几句话或几层意思,再理解每句话或每个句群的意思,然后能按顺序复述每段内容,初步学习概括地说出每段的主要意思。第二学段要引导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自然段段式,并能根据不同的段式,采用不同的方法概括自然段的主要意思。如顺承段——要素归纳法,总分段——摘录法,并列段——归并法或是取舍法。

(二)指导划分段落

分段就是把课文划分成意思上比较完整、相对独立又与全文有联系的几个部分。指导学生分段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和内容,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为分段而分段或越俎代庖或机械地让学生记忆某篇分段是极端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怎样引导学生学会划分段落?

(1)了解操作步骤。即总(通读全文)—分(自然段归并)—总(再读确定)。

(2)确定分段依据。文章的结构、类型不同,分段的依据也不同。一般可分成两大类。

一类是纵向结构,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事情发展分几个阶段,文章就分几段。如《草船借箭》,可按事情发展的经过,或事情发展中地点的转移,或按事情发展中时间的推移,或综合几种因素进行划分。

另一类是横向结构,即课文的内容由若干个方面组合而成,课文说明几个方面,就可分成几段,如《威尼斯的小艇》《说茶》等。

(3)掌握分段方法。分段中要让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

分段的方法一般有三种:

①邻近段落归并法,如《美丽的西沙群岛》。

②重点突破法,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

③整体分割法,如《鲸》等。引导学生学会分段可先扶后放,依次采用示范法、讨论法,最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分段。

(三)指导概括段落大意

指导学生学会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段意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是训练阅读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手段。

根据段意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主要内容。

(2)兼顾上下文的段意。

(3)注意年级特点,逐步提高学生概括段意的能力。

(4)随机进行学法指导。

概括段意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1)取舍法。即抓住每段的主要内容,舍去次要内容。

(2)归并法。即把每一部分的意思依次归并起来。

表述段意的常用的方法有两种:

(1)摘录法。即摘录段落中现成的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如原句简明可直接采用,如原句具体可用缩句法使之简明。

(2)串联法。即把每个部分中能提示主要内容的重点词语串联起来。另外也可把一段中依次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串联成段落大意。

到高年级还可以要求学生学会给课文编拟提纲,列小标题,即要求学生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再提取重点词语作为小标题。